多數人對有關人際交往的心理知識了解有限,在生活中也不懂得如何運用心理技巧調節與領導的關係,因而他們與領導的友誼往往是曇花一現,隨後就互不信任,各奔東西。

職場中有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大部分人與領導的關係在開始時非常的美好,就像兩個誌同道合的人惺惺相惜一樣,然而在或長或短的時間裏,他們的關係總是會出現裂痕。於是,他們便隻好開始修補彼此的關係,但又無法修補成功。當裂痕不斷擴大、分歧不斷增多的時候,他們的友誼就會突然斷裂。

這種情況十分普遍,而之所以如此,原因正在於大多數人對人際交往的心理知識了解有限,在生活中也不懂得如何運用心理技巧調節與領導的關係。

★一種心理學現象

心理學家指出,從靜態的角度來看,人們喜歡的是喜歡自己的人,而厭惡的是厭惡自己的人;從動態的角度來看,人們最喜歡的是對自己的喜歡程度不斷增加的人,而最厭惡的是對自己的喜歡程度不斷減少的人。這個動態的關係交互,就是人際關係的增減法則。

一輛廢舊汽車丟在了公寓後麵,吸引來了附近一群調皮的孩子。這樣一來,公寓裏的居民們可是遭了殃,孩子們喧嘩的吵鬧聲讓他們無法好好休息。他們想盡辦法遏製孩子們來這裏玩耍,但每次遏製都是勞而無功。

最後,一個中年人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來到車前對孩子們說:“今天你們比賽,蹦得最高的獎玩具手槍一把。”小孩子們高興極了,爭相蹦跳。最後,那個蹦得最高的孩子果然得了獎。

第二天,這個中年人又來到車前,對孩子們說:“今天你們繼續比賽,獎品是兩個棒棒糖。”孩們見獎品大不如昨天,很是不悅。於是,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稀疏而弱小。但這個人還是把棒棒糖獎給了比較愛蹦的小孩子。

接下來的第三天,中年人滿懷歉意地對孩子們說:“今天的獎品是兩粒花生米。”小孩們一聽,都跳下汽車,異口同聲地說:“不蹦了,不蹦了,回家吃飯去,真沒勁。”

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喜歡那些對自己獎勵、讚賞不斷的人,而不喜歡與此相反的人。

這個小故事印證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心理學原理——人際交往的“增減原則”,這一原則左右著人們的交往。

★阿倫森試驗

為了證明這一心理現象的存在,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著名的試驗。試驗安排被試者的同伴用四種不同的方式來評價被試者,分別是:

·始終是肯定的評價;

·始終是否定的評價;

·先肯定後否定的評價,且否定程度和第二種情況相同;

·先否定後肯定的評價,且肯定程度和第一種情況相同。

然後心理學家問被試者,在這四種情況下,他們對同伴的喜歡程度分別怎麼樣。結果,被試者對原來否定自己而最終變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對象的喜歡程度最高,明顯高於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對象,而對從肯定自己到否定自己的交往對象的喜歡程度最低,大大低於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對象。

我們對別人的喜歡,不僅僅取決於別人是否喜歡我們,更取決於別人喜歡我們的水平和性質。由原來肯定自己轉向否定自己,意味著自己正在喪失在對方心中既有的支持力量。我們在麵臨自我價值遭受威脅時的優先反應,不是否定自身,而是盡可能地維護自身。通過對先肯定後否定我們的人的高度否定和拒絕,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保護。

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來自昔日朋友的嫉妒和拒絕,會感到特別敏感和痛心。一些過激的行為也往往因此發生在與我們熟悉的人之間。

★躲避“從肯定到否定”的雷區

增減法則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是,對領導不要一味地肯定或否定。當我們主動與領導建立友誼的時候,特別是要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維持友誼的時候,我們必須遵循“否定—肯定”的邏輯順序,循序漸進地發展友誼。

◎職場情景:案例背後的真理

A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單位工作。剛一開始,他便決心好好地表現一番,以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於是,他每天都提前到單位做一些清潔工作,在節假日更是主動要求加班。對領導布置的有些任務,他明明有很大困難,也硬著頭皮承攬下來。

本來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積極表現一下自己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A此時的表現與其真正的思想覺悟、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模式相差很遠,夾雜著“過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難以長久地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