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否能夠愉快地工作,並收獲更大的成功,取決於良好的、能夠促進自己成長的職業環境。但很多人尚未意識到的是,良好的職業環境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上文所說的僥幸心理、自我設限及本位主義三者,正是破壞我們職業環境的罪魁禍首。但客觀而言,這三者隻是我們的行為表象。
如果繼續深層次地挖掘我們內心的心理狀態,我們會發現真正影響我們創造良好職業環境的因素是我們內在的心理認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要素。
其一:對自我的認知。這是從問題層麵來說的,主要指我們在麵臨問題時是否能夠客觀地反省自己。對問題的自我歸因,通常會贏得領導和他人的欣賞。
其二:責任心的理解。我們如何理解責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負責任的行為讓我們獲得他人包括領導的信任和支持。
其三:表達你的熱情。熱情不是贏得領導或他人信賴的必備條件,但卻是調節職業氛圍必要的改善措施,也是減少不必要磨擦的核心法門。
下麵,我們就這三個方麵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說明。
★合理歸因:正視自己的問題
很多人都存在過分強調自己對成功的貢獻,盡量縮小自己對失敗應負的責任,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歸因偏差”。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歸因時,都有一種自我防禦傾向。如果自己成功了,就找主觀原因,特別是自己特質方麵的;如果自己失敗了,則找客觀原因,特別是情境方麵的。
但在對待別人時,我們則不會如此,往往截然相反。別人成功了,說是客觀的情境原因;別人失敗了,則說是主觀的特質原因。這種把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否定自己對失敗負有責任的傾向性,被稱為“自我服務偏差”,是“歸因偏差”的最主要表現形式。
◎避責避害:讓自己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一個年輕人對自己的父親說:“我的上司一點都認識不到我的價值,而且公司裏還存在那麼多問題,我覺得已經沒有必要再在這裏耗下去了。”
父親沒有給予兒子是否應該辭職的意見,但他別有意味地對兒子說:“你是否在公司中發揮了值得他人重視的價值呢?或者你一直以來都是令上司感到頭疼的問題之一?”
對大多數人來說,出現問題了都會同上麵的年輕人一樣,為自己找無數的借口來推掉自己的責任,比如下麵的說法。
·我不是故意的——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幹的——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都怪……——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為了免受譴責,多數人都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外,有時也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深刻而全麵地認識自己,尤其是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隻有具備了這種勇氣,具備了自知之明,人們的成長道路才會變得更加通暢。然而,很多人沒有認識到的是,他們已經喪失了正視自身問題的品質,就因為這種品質的欠缺,讓他們本身也成了問題的一部分:隻懂得抱怨他人,而不知如何努力去提升自我。
◎調整歸因偏差
一位私塾先生自詡文章冠絕古今,他與自己的弟子們一道連續幾屆參加科舉考試,但每次都是弟子們中舉,他卻名落孫山。一次,主考大人宴請社會紳士名流,會上談及此事。主考大人問他這是什麼原因,他憤憤然吟詩道:“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說罷,拂袖而去。
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心理認知。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的歸因行為並非總是純粹理性活動的產物,也並不是邏輯嚴密的,這就會使人們對行為的歸因出現錯誤和偏差。偏差指的是認知者偏離了標準的歸因過程,而錯誤則指的是認知者係統地歪曲了某些本來是正確的標準程序。這些錯誤和偏差有的源於認知過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源於人們的動機。
但無論是因為認知過程本身的局限,還是因為動機不當,“歸因偏差”總是會造成我們無法客觀地認識自己,也同時成為我們無法正確評價事物的阻礙。從職業生活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用更積極的方法看待工作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假設下麵這樣一個場景。
假如有一份策劃案急著要交,可你怎樣都做不出來,於是去向你的主管求助。但他推諉說現在有點忙,要你去找別人幫忙。這時,你會怎麼想呢?是想“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主管嗎”還是認為“主管的事確實比較多,要不然他不會不幫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