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否愉快地工作,並收獲更大的成功,取決於職業環境是否良好和能否促進自身成長。但我們必須記住,良好的職業環境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改善內在的心理狀態和相應的行為表現,我們就能把工作做得更成功。
心理學上認為僥幸心理是一種自我保護本能。當人們遇到壓力、風險、危機而感覺焦慮時,心理會失去平衡,為了防止不平衡無限製地擴展,就需要一種不確定的樂觀情緒以支撐人的精神層麵,但這種樂觀不是基於現實的,甚至是和現實相反的,它的作用就是暫時穩定人的精神。僥幸心理就如同心理上的嗎啡,如果過度依賴它來安慰自己,就是一種消極的自我催眠了,這不僅會導致現實生活中出現種種問題,也容易讓個體長期處於心理上的不健康狀態。
★僥幸心理與人格障礙
僥幸心理,就是無視事物本身的性質,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違反為了維護事物發展而製定的規則,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惡行事,企圖借此使事物按著自己的願望發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結果。嚴格意義上說,這種心理狀態已經偏離了正常的人格和價值取向,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心理被扭曲後產生的人格障礙。
◎嚴肅、嚴謹的工作態度
前兩年,H當兵複員後被分配到煤礦機掘隊當了跟班檢修工,隊裏安排了一位老師傅帶他。一開始H很認真地跟著師傅做,師傅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
一天下午,師傅帶他下井到巷道裏檢查開關,讓他把4台絞車的蓋子打開,把裏麵的髒東西清理出來,避免發生短路事故,然後密封好蓋子,以防失爆。
安排完後師傅便到井上麵去處理故障了,臨走時,再三叮囑H要先停電再幹活。H答應了,可是師傅走了之後,他並沒有按師傅的要求去做。他太累了,停電的地方在井上,他不想來回跑。
他僥幸地認為,隻需從外麵揭開絞車蓋子看一看,有東西就清理,沒東西上點黃油就得了,沒必要跑過去停電那麼麻煩,於是便把師傅的交待忘記了。
H清理了3台機器,開關都很幹淨,也沒什麼事情發生,可當清理到第4台絞車開關時,卻發生了意外。他把蓋子打開,用棉紗去擦裏麵的灰塵,就在快清理完時,一不小心,棉紗碰到了裸露的電源線,瞬間一股強大的電流向他襲來……
大約兩分鍾後,H醒了過來,但手還在發抖,腿也不聽使喚了。這是一個小小的警示,如果H沒穿膠靴,如果作業地點濕度再大點……
案例中的H或者是工作壓力太大了,或者是太累了想偷懶,不管是什麼原因,他產生了僥幸心理,而這幾乎要了他的命。工作是一件需要嚴肅和嚴謹對待的事情,當我們馬虎了事而又心存僥幸的時候,總是會出現一大堆或重或輕的問題,這不是優秀職業人士應該具有的工作態度。
◎僥幸心理的表現
僥幸心理是一種心理上的認知,同時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找到的理由。隻有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所有的僥幸最終都會產生難以挽回的代價時,我們才能真正得到改變。下麵這些表現,都是僥幸心理在作祟,我們尤其要加以注意。
·領導不會發現:欺瞞的行為是可恥和可憎的,沒有任何欺瞞行為最終能夠瞞過去。嚴重的是當你被發現有這種行為時,你的人格價值已經完全喪失,要再次獲得信任可能需要你花費近百倍的努力。
·那不是我的錯:有時候我們會找到無數理由寬慰自己,比如“那是他人的錯,不是我的錯”等。然而那些職場精英從來都是不為自己找任何借口的典範。
·我明天再糾正:拖延隻會越拖越久,即使到了你說的明天可能也是一樣。你無法預知後麵會發生什麼,所以你也無法斷定這個問題在後麵究竟會產生什麼重要的影響。因此正確的做法是,馬上就改正。
·下一次再做好:大多數人過於相信自己修補問題的能力,但他們都忘了這其實是逃避問題的借口。因為如果你確實想做好,為什麼不現在就抓住機會呢?記住,放縱自己就是僥幸的一種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