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不再處於工業化社會了,盡管還有很多工業化的趨勢,但是我們已經處於另一種社會結構,現在人人都在談論網絡社會。
—曼紐爾·卡斯特爾
中國人是特別習慣有中心的,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甚至在很長時間內以為中國是全世界的中心。以此擴展的概念是嚴格的等級製,如中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美國的科級製、日本的序列製。於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給別人排等級:通常別人看我們,看的是階層在哪,地位是什麼;我們自我評價,也是我們的等級是什麼,地位如何。
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的七七爆炸案,第一張來自現場的照片由手機拍攝
而互聯網卻是沒有中心的。隨著互聯網提高了連接的效率,溝通已經不再是單一的、中心向下層級的傳遞,而是向外的、無層級、同步快速的傳遞。以新聞傳播為例,過去我們習慣從各大媒體的報道中(如層層往下投遞的報紙)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現在媒體傳播的中間環節越來越簡化,非常扁平化,直接就從源頭到受眾,因此信息的傳播過程啟動非常迅速、便捷、靈活,發布的信息時效性強,傳播迅速。每個人都有機會利用新的傳媒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沒有媒介推廣,隻要你的觀點能夠為社會主流接受,你就有可能成為“意見領袖”。比如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的七七爆炸案中第一張現場的照片來自於用手機拍攝的業餘人士。這張照片被BBC網站轉發,隨即它又成為世界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按《認知盈餘》作者克萊·舍基的說法:過去他們有印刷機但你沒有,他們有電視塔但你沒有,而現在每個人都有了“印刷機”和“電視塔”。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1971年提出“去中心化”概念時,互聯網尚未誕生。他將這個概念用在了政治上。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迅速發展,推動了整個人類的“去中心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