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血壓調節之師——鈉(1 / 2)

1.鈉元素的基本信息

鈉元素符號是Na。原子序數是11,位於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第ⅠA族。相對原子質量為22.99,密度0.97,熔點97.81℃,沸點882.9℃。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的固體,質地軟,鈉單質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所以它在自然界裏不能以遊離態存在,因此在實驗室中通常將鈉保存在煤油或液狀石蠟裏。在地殼中鈉的含量為2.83%,居第六位,主要以鈉鹽的形式存在,如食鹽(氯化鈉)、智利硝石(硝酸鈉)、純堿(碳酸鈉)等。在19世紀初,意大利科學家伏特(Volta·A·G)發明了電池後,各國化學家紛紛利用電池分解水成功。英國化學家戴維(Davy·H)堅持不懈地從事於利用電池分解各種物質的實驗研究,他希望利用電池將苛性鉀分解為氧氣和一種未知的“基”,因為當時化學家們認為苛性堿也是氧化物。他先用苛性鉀的飽和溶液實驗,所得的結果卻和電解水一樣,隻得到氫氣和氧氣。後來他改變實驗方法,電解苛性鉀,在陰極上出現了具有金屬光澤的、類似水銀的小珠,一些小珠立即燃燒並發生爆炸,形成光亮的火焰,另一些小珠不燃燒,隻是表麵變暗,覆蓋著一層白膜。他把這種小小的金屬顆粒投入水中,即起火焰,在水麵急速奔躍,發出刺刺的聲音。就這樣,戴維在1807年發現了金屬鉀,幾天之後,他又從電解苛性鈉中獲得了金屬鈉。戴維將鉀和鈉分別命名為Potassium和Sodium,因為鉀是從草木灰中提取的,鈉是從天然堿——蘇打中得到的,它們至今保留在英文中。鉀和鈉的化學符號為K、Na,分別來自它們的拉丁文名稱Kalium和Natrium。鈉也是人體肌肉和神經組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2.鈉元素在人體內的分布情況

鈉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無機元素,一般情況下,成人體內鈉含量約為90克,約占體重的0.15%,主要分布在細胞外液,占總體鈉的44%~50%,骨骼中含量也高達40%~47%,細胞內液含量較低,僅9%~10%。人體鈉的主要來源為食物。鈉在小腸上部吸收,吸收率極高,幾乎可全部被吸收,故糞便中含鈉量很少。鈉在空腸的吸收大多是被動性的,在回腸則大部分是主動的吸收。鈉與鈣在腎小管內的重吸收過程發生競爭,故鈉攝入量高時,會相應減少鈣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鈣排泄。因尿鈣丟失約為鈣瀦留的50%,故高鈉膳食對骨丟失有很大影響。

3.鈉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1)鈉有維持血壓的功能:鈉參與細胞的分裂過程,調節細胞外液容量,構成細胞外液滲透壓,細胞外液鈉濃度的持續變化對血壓的變化有很大影響,如果膳食中鈉過多,鉀過少,鈉鉀比值偏高,血壓就會升高,而血壓高出現的年齡越小,其壽命就會越短。因此,鈉的合理攝取有助於維持血壓平衡,可以延年益壽。

(2)調節體內水量的恒定:鈉是細胞外液中帶正電的主要離子,參與水的代謝,可以預防體內的脫水現象,控製體液的酸堿度的平衡,調節體內的水分,保持滲透壓的平衡,令體內含有充足的水分。當身體水分缺乏時(鈉鹽較多),細胞外液溶質濃度增加(高濃度之鈉),因而使細胞外液滲透壓上升,此反應會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應器讓身體產生口渴的感覺,並同時刺激腦垂體後葉產生抗利尿激素(ADH)。當此激素進入循環係統而流至腎髒時,會使遠端腎小管和集合管壁對水的通透性增加,並促進水分再吸收以降低血漿滲透壓。若細胞外液溶質濃度下降(鈉鹽較少),下丘腦滲透壓感應器則不受刺激,不會產生抗利尿激素,較多的水分將隨尿液排出體外,得以維持正常電解質濃度,維持體內正常的水量。在高溫悶熱的天氣之中,即使人們不進行大量的運動,也會導致大汗淋漓,鈉就會隨大量的汗液排出體外,致使體內鈉含量失衡,影響到鉀的吸收,同時體內的水分也會失去控製,有可能導致中暑。

(3)影響肌肉運動、心血管功能及能量代謝:鈉對肌肉運動、心血管功能及能量代謝都有影響。鈉是胰汁、膽汁、汗和淚水的組成成分。對三磷腺苷(ATP)的生成和利用、肌肉運動、心血管功能、能量代謝都有關係,鈉不足時,能量的生成和利用較差,以致神經肌肉傳導遲鈍。表現為肌無力、神誌模糊,甚至昏迷,出現心血管功能受抑製的症狀。此外,糖代謝、氧的利用也需有鈉的參與。能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

(4)其他方麵:鈉在腎髒被重吸收後,與氫離子交換,清除體內的二氧化碳,保持體液的酸堿度恒定。腎對鈉的主動重吸收,引起氯的被動重吸收,有利於胃酸的形成,幫助消化。鈉對老年人的作用也很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會有所減退,而一些疾病的出現會導致老年人體內的酸堿度、水分等失調,出現神情恍惚、渾身乏力、疲勞嗜睡,甚至神誌不清等現象,很容易被誤診為老年性精神病等,十分有損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低鈉血症也是老年人易出現的疾病,因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比較差,消化係統紊亂,再加上服用各種藥,就有可能影響鈉的吸收,危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