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缺鈉引起的相關疾病
體液中鈉的濃度太低即為低鈉血症。人體內鈉在一般情況下不易缺乏、但在某些情況下,如禁食、少食,膳食鈉限製過嚴而攝入非常低時,或在高溫、重體力勞動、過量出汗、腸胃疾病、反複嘔吐、腹瀉使鈉過量排出而喪失。汗液中氯化鈉含量約0.25%,若高熱病人、高溫作業、大運動量而大量出汗,可能會發生缺鈉為主的失水。此外,腎功能異常、肝硬化、糖尿病酸中毒、抗利尿激素分泌不正常、大麵積燒傷等,均可失鈉過多。當血液中的鈉濃度突降時,嚴重的症狀很快就出現。腦對鈉濃度很敏感,所以首先會無精打采及思考遲鈍。若情況更嚴重,接下來會肌肉抽搐、神誌不清、昏迷,甚至死亡。輕微的低鈉血症可由控製飲食中的液體量(1天少於1升)而治療。嚴重的低鈉血症很危急,醫生可用藥物或靜脈注射緩慢增加血液中的鈉含量。若血液中的鈉濃度增加太快,會造成嚴重且通常為永久的腦部損傷。
5.鈉過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血液中鈉的濃度太高即為高鈉血症。正常情況下,鈉攝入過多並不蓄積,但某些情況下,如攝取水分過少、腹瀉、嘔吐、發熱、過度出汗、尿崩症、腦下垂體受損、電解質紊亂、鐮狀細胞貧血病、使用藥物等等。高鈉血症在老年人當中最普遍。高鈉血症最重要的症狀起因於腦部功能障礙,嚴重高鈉血症會導致肌肉痙攣發作、昏迷,甚至死亡。急性中毒,可出現水腫、血壓上升、血漿膽固醇升高、脂肪清除率降低、胃黏膜上皮細胞受損等。高鈉血症可由恢複供水進行治療。較嚴重的高鈉血症要經靜脈給予稀釋液體(含水及少量仔細調整濃度的鈉)。血液中鈉濃度必須非常緩慢的下降,否則會造成永久的腦部損害。
6.鈉元素的主要飲食來源
鈉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中,一般動物性食物高於植物性食物,但人體鈉來源主要為食鹽及加工、製備食物過程中加入的鈉或含鈉的複合物(如穀氨酸、小蘇打等),以及醬油、鹽漬或醃製肉或煙熏食品、醬鹹菜類、發酵豆製品、鹹味休閑食品等。含氯化鈉的食物和飲料是鈉的基本來源。一些其他類型鹽的來源,如碳酸氫鈉和穀氨酸鈉,被認為僅占總鈉量攝入的10%以下。居民區的水源中,含鈉量通常每升不到20毫克,故據推算每日攝入鈉量少於總攝入鈉量的10%。由於膳食鈉含量的升高與製作過程有關,所以需要精細加工的食物通常含鈉量最高。相反,進食鮮果、蔬菜和豆類食品則含鈉量最低。除天然食物外,鈉還可以從鹹蛋、火腿、鹹菜,以及穀氨酸鈉(味精)等獲得。然而更多的鈉通常是從進食的食鹽直接得到的,每克食鹽含鈉393毫克。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同,各地區居民食鹽的攝入量有很大的差別,但我國大部分人都是吃鹽過多,即鈉的攝入量過多。少鹽膳食除做菜要少加鹽外,還要注意醬油、味精、鹹菜,以及香腸、熏雞等多種加工食品也是高鈉食品,不宜多吃。比如,每100毫升醬油含鹽16~20克,也就是說,吃5~6毫升醬油相當於吃1克鹽;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同時還含有少量食鹽,因此味精也應少食。
“專家健康建議”人體所需要的鈉主要從食鹽中取得。食鹽是人們膳食中所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故有“百味之王”的美稱。鹽的攝入量常由味覺、風俗和習慣決定,正常膳食含鈉充足,鹽過多有害無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
人體不同生理狀態下對鈉的消耗量有很大差別,因而上述指標幅度較大,健康成年人食用鈉量比幼兒最低需要量稍高。而在高溫環境下,一個從事重體力勞動的成年人流汗每天可損失8克鈉。每天需要3千克以上的水來補充汗水,這就需要額外的鹽分。依失水的嚴重程度和適應能力的大小,失1升水需要補充2~7克氯化鈉。營養專家建議,高溫、重體力勞動、經常出汗的人需要注意補充鈉。人們隻有在日常飲食中合理地攝取鈉,平時最好飲用含有無機鹽或者是微量元素的水,如礦泉水。因為這樣可以補充體內的鈉而有助於身體健康。
擴展閱讀資料
1.秦占林,“鈉元素與人體健康”,《新課程》,2010年第1期
2.李友林,陳誌鵬,“低鈉鹽與人體健康”,《今日科技》,198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