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學管理(1 / 2)

在飼養牛的過程中,已經注意科學管理,主要表現在:

(一)適時配種

《禮記?月令》:“季春三月,……合累牛、騰馬,遊牝於牧”。鄭玄注:“累(牡牛)、騰(牡馬)皆乘匹之名,是月所以合牛馬”。《郡縣農政》:“三月合其牝牡。”古代大多在農曆三月青草萌發,開始放牧後進行耕牛配種。為什麼要選擇此時?因為春天草多,牛食青草易肥壯;春季多為發情期;而生育時又適值農閑季節。古人還很重視母牛產期的飼養管理,《齊民要術?養牛》:“牛產日,即粉穀如米屑,多著水煮,則作薄粥,待冷飲牛。牛若不飲者,莫與水,明日渴自飲”。強調對產犢母牛加喂適口的營養物。古人還對懷孕耕牛倍加愛護,《邵縣農政》中說:“凡有胎者,役使尤宜珍護,孕六月後停役”,嚴以護胎。在接生護理期間,有專人負責,多在室內或牛欄內護理。布依族接生牛崽時,認為牛衣包不能亂丟,這會使牛崽生病,因此他們把衣包精心放在竹編的籃筐內,高高掛在樹上,不讓人畜踐踏,認為如此這般才有助於牛崽成長。在元代還出版有《牛馬經》,這是一部專門總結獸醫技術的著作。

(二)實行去勢術

在養牛過程中,還有一種去勢法,即對牛進行閹割,令其溫順,便於飼養。這種技術由來已久。明人喻本元和喻本亨合著的《療馬集》記載:黃帝時已發明了馬的去勢術,“昔黃帝在位百年,朝內出一賢臣,姓董氏,諱仲先,號通微真人,侍於黃帝之側。因馬食人,帝命仲先製之。真人遂往其所,觀馬形神,察馬髒腑,用玄元天術,摘其膽汁,其性愈矣。後蹄?不息,帝複命製之。真人三往其廄,觀標察本,以沙性之法,更名?馬奇法,淨其兩腎,蹄?息矣。帝嘉其能,以通微之號封之,彼時者抬有此法也。”其中記載多為附會之語,不大可信。但是商代已有去勢技術是肯定的。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已有了公豬閹割術的記載,將去勢了的豬記為“□”,將宮刑記為“□”。周代文獻中則明確地記載了家畜的去勢術。《周禮》:“春祭馬祖執駒”,鄭玄注:“執駒每令近母,猶項駒也。”“夏祭先牧,頒馬攻特。”鄭玄注:“攻特謂?之”。其中的“攻駒”、“攻特”和“?”都是給馬去勢的意思。《易經》也記有“大畜:六五?,豕之牙吉”。“?”就是去勢的公豬。《禮記》:“豕曰剛鬣,豚曰?肥”,意思是未去勢的豬,毛長得粗壯,叫“豕”,去勢後的豬長得腰滿臀肥,叫“豚”。

從考古資料看,去勢術在漢代畫像石中有一定反映。1976年南陽市博物館和方城縣文化館在河南省方城縣東關發掘一座漢代畫像石墓,在墓門的右上門楣上,“有一幅鬥牛拒龍閹割圖。此圖中部刻繪一‘蒙熊皮’的勇士(象人),奮身張臂,右拒一龍,左拒一牛。牛後刻一閹者,頭戴尖頂帽,赤臂挺胸,趁牛全力前?,抬左後腿撲前之際,用左手托抓牛睾丸,右手緊握利刃待割”。在1982年南陽地區文物隊和方城縣文化館的方城縣城關,又發現了一座漢代畫像石墓,此墓距1976年發掘的漢代畫像石墓僅僅200米。這座墓中也發現一塊給牛去勢的畫幅,該圖“中部刻一虎一牛相鬥,虎猛撲,牛以角相抵,牛後刻一閹者,戴尖頂帽,左手抓牛的睾丸,右手割之。……牛,古時或認為是精怪”。

這兩幅是公牛施行去勢術的漢代畫像石,是研究我國獸醫史的珍貴資料,填補了我國獸醫史上關於牛的去勢術方麵記載的不足,證明我國在漢代就已能熟練地給牛施行去勢術。有的學者認為,當時為牛去勢,主要為走?法,是與鬥牛結合進行的,既有娛樂性,又有閹割表演。

漢代的去勢術以水?法為主,畫像石可以為證。但已運用火法?馬。據《療馬集》記載:“至於漢楚分爭之時,有大元帥韓氏集將軍,因營馬多生熱症,以謂不利於軍,遂易其?法,祛其火烙,用搜筋進步之工,白筋三寸截之,血筋五寸分之,新水淨其瘡口,油鹽少許入之,朝夕牽行,以前喂養,此謂韓元帥水?之法也。”從周代已有?法之術看,推斷漢代?馬術有所改進還是比較合理的。北魏時期,羊的去勢術開始盛行。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稱羊的去勢叫“剩”,“擬供廚者宜剩之。剩法生十餘日,布裹齒脈,碎之”,“羊羔臘月、正月生者作種,餘月生者剩而賣之”。這裏說明把羊去勢,使其長得肥,供食用或賣掉。去勢的方法是羊羔生下十餘天後,用布把羊羔的睾丸裹住弄碎;另一種意思則是出於人工選擇配種的需要,將不宜做種羊的公羊全部去勢。到明代,家畜的去勢術已普及到馬、牛、羊、豬、狗、雞等各種家畜。對不同的家畜的去勢術卻有不同的名稱,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豬的去勢叫“?”,羊的去勢叫“羯”。馬的叫“騸”、牛的叫“犍”、豬的叫“?”、狗的叫“猗”。喻本元和喻本亨兄弟二人合著的《元亨療馬集》對公畜閹割術作了比較詳細的描述,並寫道:“烙筋者,火?也,不烙筋者,水?也。”明代以後,家畜的去勢術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如牛的去勢術出現了“捶牛法”,將公牛的睾丸用麻繩繞緊,用木板敲打碎,然後塗上香油,朝夕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