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學管理(2 / 2)

綜上所述,我國畜禽閹割術的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上應用最早、最廣,對世界畜禽閹割方法的發展有過重大貢獻,有些方法迄今在世界上還獨一無二,尤其是?馬術,是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三)注意保護

夏季炎熱,牛易乏困,所以古代強調日未出,天氣涼爽時使役牛。《陳?農書?牧養役用之宜篇》:“力倍於常,半日可勝一日之功”。當時南方北方夏季晝耕一般都到“日高(牛)熱喘,便令休息”。《王禎農書?畜養篇》北方平原地區:“牛皆夜耕,以避晝熱。”《郡縣農政》:“夏,侵晨而耕,及午,放之陰林,申、酉再耕”。耕到半夜後,休息飼喂,到五更時再去耕作。《三農紀》強調夏季役使要“先於五更飽飼”,“或以水浸綠豆、蠶豆、豌豆或小便浸苦蕎、大麥,乘日未出,則涼而腹飽,力倍於常”。夏天喂綠豆或用小便泡蕎麥、大麥代替,都有清涼解熱去暑,預防疾病的作用,牛也可利用豆類和小便中的尿素作為蛋白質的補充。

對使役後的耕牛要倍加愛護。《齊民要術》:“夏汗,冬寒,皆當節飲”,役畜夏天出大汗以後和嚴冬季節都要少飲,否則容易引起腹痛。清人張宗法在《三農紀》卷十九載:“旱牛須牽水中浸其蹄,濯其角,水牛令浴於塘”。水牛因汗腺不發達,所以要讓它在水塘中“打汪”,以“助其精神”。

古人對保護耕牛越冬措施周密,除對牛舍、冬季飼料外,很早就創製了牛衣。《漢書?食貨誌》:“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這說明我國創製牛衣已有兩千年的曆史了。牛衣究竟為何物?《漢書?王章傳》雲:“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顏師古注道:“牛衣,編亂麻為之,即今俗稱為龍具者。”王先謙補注說:“沈欽韓曰,《晉書》:劉?作牛衣賣以自給,亦作烏衣,義同也。程大昌《演繁露》雲:牛衣,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今以稻稿作之被牛背。”民間舊時確有將稻草、麻等編織成“衣”,冬天套在牛身上禦寒者,俗稱“牛蓑衣”。直至20世紀50年代,我國江淮農村尚有替牛穿“牛蓑衣”,喝“老白酒”禦寒的習慣。王禎《農書》認為,牛衣是農家保護耕牛安全越冬的必備之物,“今牧養中,唯牛毛疏,最不耐寒;每近冬月,皆宜以冗麻續作?緊,編織毯段衣之,如?褐然,以禦寒冽,不然必有凍冽之患,農耕之家不可不預為儲備”。魯明善在《農桑衣食撮要》中介紹了牛衣的製法:“將蓑草間蘆花,如織蓑衣法。上用蓑草結綴,則利水;下用蘆花結絡,則溫暖。相聯織成四方一片。遇極寒,鼻流清涕,腰軟無力,將蓑衣搭牛背脊,用麻繩拴係,可以敵寒,免被致損”。這種牛衣上用蓑草結綴,以利於水從上麵流下,不浸牛體,下用蘆花結絡,是利用其纖絨來保牛體溫。

此外,是講究衛生防疫。

古代對耕牛的衛生防疫十分注意。如冬季多將牛關入牛欄舍飼。《陳?農書》:“於春之初,必盡去牢欄中積滯蓐糞。亦不必春也,但旬日一除,免穢氣蒸鬱,以成疫癘;且浸漬蹄甲,易以生病”。冬季對牛舍地麵要鋪墊保暖。《農桑輯要》:“農隙時,入暖屋,用場上諸糠穰,鋪牛腳下,謂之‘牛鋪’,牛糞其上,次日,又覆糠穰。每日一覆,十日除一次”。糞上堆草,既清潔幹燥,又可釀熱,對冬季養牛甚為相宜。除用草外,也可用幹土墊欄。《農桑經》:“宜秋日多鎊草根,堆積欄外,每以尺許墊牛立處,受其作踏,承其溲溺,既透,則掘墊欄中,又鋪新者。”“一冬一春,得好糞無窮,又使牛常臥幹處,豈非兩得!”

要養好耕牛還必須經常對其進行觀察,以便及早發現問題,改進飼養管理方法,防止病疫的發生。《三農紀》:“牧養者須不時點檢水草,審察行臥,聽其喘息,數計回噍,少有異常則有病。凡牛腹中不時鳴動,如少鳴則患生,或食草而少,止,或望天,或暗喘偷鳴,乃是病兆。”古人對耕牛之所以生病有不同的認識,清人張宗法《三農紀》卷十九認為是“由於平日水草失節,炎寒失惜,勞苦失慎也”。宋人《陳?農書?醫治之宜篇》認為隻要“養備動時,則天不能使之病”。關鍵需要防備保養,適時而動,耕牛就不會生病了。

在天津楊柳青年畫中有一幅《士農工商圖》,就充分反映了農民對耕牛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