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準備好飼料。諺雲:“冬天的食,春天的力”,“入九不加料,來春難用到”,說明必須留足冬季飼草、飼料,以保護耕牛安全越冬。我國早在先秦時代就知道儲藏農作物槁稈和草料以飼喂牲畜。《齊民要術》:“四月伐牛茭。”“茭”就是指喂牲畜的草料。《大豆篇》說:“種茭者……九月中,候近地葉有黃落者,速刈之”,也指的是在豆子未老熟前連莖帶葉割下來作為青飼料。這種青飼料營養豐富,曬幹後又便於貯藏,所以是家畜很好的越冬飼料。除準備足夠的粗飼料外,還很注意飼料品種的多樣化。《陳?農書》:“亦預收豆、楮之葉,與黃落之桑,舂碎而貯積之”。《農桑經》:“凡麥穰、角皮皆可喂牛,……穀穰,豆?俱不可拋撒,若值大雪連陰,皆可救牛之急”。為了使耕牛便於咀嚼反芻和充分利用粗料,古人認為必須對粗料進行切鍘加工,《齊民要術》:“?草粗,雖足豆穀,亦不肥充”。這和“細草三分料”、“寸草鋤三刀,無料也上膘”的農諺是一致的,它充分說明飼料加工,粗料精製的重要性。《農言著實》:“混合飼草”的經驗是冬月天氣喂牛,和和草最好,兼之省料。所謂和和草者,蕎麥稈子,穀草稈子,豆衣子並夏天曬的幹苜蓿,俱用?子?鍘碎,攪在一起,晚間添底喂牛。而且還能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其次,是喂養得法。《陳?農書》:在初春尚寒,新草未生之初,要“取潔淨槁草細?之,和以麥麩、穀糠或豆,使之微濕,槽盛而飽飼之,豆仍破之可也”。深冬“天氣凝凜,即處之燠暖之地,煮糜粥以啖之即壯盛矣。……大寒即以米泔和?草、糠麩以飼之”。《郡縣農政》:“冬月仍時以幹桑葉和麥麩、?草?豆萁飼之”。其中強調冬季喂牛要多加精料。宋代已有嚴冬煮糜粥拌草喂牛的經驗。
古人喂牛要求先粗後精,區別對待,《齊民要術》指出:“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三芻”是將飼料按品質及適口性分為粗、中、精三等,“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饑時與惡芻,飽時與善芻,引之令食”。按牲畜的饑餓程度,喂以不同的飼料。饑餓時,先喂粗料,吃飽時再喂精料,以引誘它多吃,而“食常飽,則無不肥。”“三時”是“一曰朝飲,少之,二曰晝飲,則胸(可能是酌字之誤)饜水,三曰暮,極飲之”。飲牲畜要按時給水,元代《農桑輯要》中引《韓氏直說》:“上槽一頓,可分‘三和’,皆水拌。第一和草多料少,第二比前草減半,少加料,第三草比第二又減半,所有料全繳絆,食盡即在使耕。”這樣喂能引使牲畜多吃草,長得肥壯。俗諺雲:“三和一繳,須管要飽,不要噍了,使去最好。”《農言著實》:喂牲口時“寧多添草,少伴麩子,頭次如此,第二次漸少,第三、四次又少。然後再拌些麩子,俟其吃畢,飲之以水,晚間亦如之”。《農桑經》說:喂牛“下時料,先以料水拌枯草與之,再拌,少加料,將飽,始加純料,槽中無剩渣,萬好”。如果喂不飽,牛就沒有力氣。牛需要的睡眠時間很短,牛在夜間有充分的時間采食和反芻,所以“夜飼”很重要。俗話說:“牲口吃的好,夜草要塞飽”。《農桑輯要》記載古人在夜裏喂牛的方法是給每頭牛“各帶一鈴,草盡,牛不食,則鈴無聲,即拌之”。飼養員在鈴響時可以休息,鈴響一停就要去添草拌料,使牛充分吃飽夜草。
在宋代民間已經用蠶沙喂牛,蘇軾《格物粗談》:“蠶沙飼牛,可以代穀。”元代也有用蠶沙、幹桑葉等代替豆類喂牛的經驗。《農桑輯要》:“牛一具三隻,每日前後晌約飼草三束,豆料八升,或用蠶沙、幹桑葉、水桶浸之”,以代豆料。蠶沙、幹桑葉都飽含粗蛋白質、粗脂肪和其他幹物質等,營養比較豐富,用它代替豆料喂牛,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外,應該建好牛欄。我國在史前時代,已經有畜欄,如半坡、薑寨等聚落遺址都發現了畜欄,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也有出土。其實,河姆渡遺址為幹欄建築,即樓房式木建築,上層住人,下養牛豬。至今在我國南方諸民族地區還流行幹欄建築,在樓下飼養耕牛是很普遍的現象。在淘汰了幹欄式建築後,黎族人也精心建築了牛欄。在牧放時但必須掌握出欄時間,《農圃便覽》對耕牛保護總結的經驗是:“春暖出室不可過早,夏秋遇雨,置廠棚內,免致雨淋病瘴。霜後始入室,早必生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