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牛是怎麼起源的?為了“戒農”,激勵春耕,隻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既然鞭春牛如此古老,流傳廣泛,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應該有其曆史根源和社會基礎。為了進一步闡明上述問題,僅僅在文獻上研究是不夠的,必須借助於活生生的民族資料,進行比較研究。
除了漢族普遍鞭春牛外,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鞭春牛或破土開犁的習俗,而且保留了較古老的儀式,基本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鋤耕式破土春耕。如雲南景頗族每年都祭祀山官廟,該廟供有天神、地神和山官祖先。第一次祭祀在春季三四月,向祖先和天神、地神獻供,事後由山官在山官地以竹鋤刨三次地,下種後覆土,事後其他人才能開始播種早稻。這種春耕儀式,是在鋤耕階段出現的。
一種是人挽犁式破土儀式。廣西壯族過春節時,由一人扶犁,二人挽繩拉犁,進行破土春耕,同時由兩人扮演春官,互相調情,進行表演。然後其他人才能春耕。當地瑤族鞭春牛由三人表演,一人為牛,一人扛犁,一人扶犁,由樂隊伴奏,在各村表演耕作儀式,向各戶送春,各家也給予酬謝。廣西瑤族正月初一早上,“以三人為一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鋤,逐街逐戶耕作”。這種春耕儀式起源於牛耕之前,故還沒有春牛內容。在我國古代漢族、苗族等不少地區都有以人挽犁的耕作方式。
一種是牛挽犁式破土儀式。廣西仫佬族在立春前一天,鄉親都集中在羅城縣東郊春牛亭前,把縣太爺抬出來,他一拜神仙,二拜土地,三拜民眾,然後下田扶犁,喊曰:“立春了。趕快下田。”並向牛打三鞭,唱鞭牛歌,犁三下地,族長在後撒種,宣布春耕開始,第二天族長把剩下的種子分給各戶,各戶再舉行開犁儀式,但要先祭穀神、祖先,牽牛下田,在田中犁三犁。侗族、苗族稱開犁儀式為“起活路”。活路頭也牽真牛下田,進行犁田、插秧等示範動作,其他人在田邊載歌載舞,歡慶春耕開始了,事後各家才開始春耕。在彝族繪畫中也把農耕活動繪入其中。這種春耕儀式起源於牛耕時代,以真牛鞭春,是一種古樸的鞭春牛儀式。
由此看出,鞭春牛起源於史前時代的春耕儀式,先是氏族長帶頭進行耕種,其他氏族成員跟隨而作,這是一種氏族的春耕禮,所用農具是鋤頭,人挽犁。耕牛出現後才出現了驅牛而耕的破土春耕儀式,後來才出現土牛、紙牛等象征性的春牛,因而鞭春牛乃是春耕儀式發展的產物。
那麼,鞭春牛為什麼能經久不衰,有旺盛的生命力呢?這是有一定曆史原因和社會基礎的。
第一,中國以農立國,農業是社會生活的命脈,所以曆來人們都重視農業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有強烈的季節性,不誤農時,及時耕作,是我國傳統農業的基本觀點,所以每年立春,舉國上下,官民一致,都把立春節的鞭春牛當作一件大事來辦,而鞭春牛正是春耕的動員令,寄托著廣大農民祈求豐收的願望。隻要農業生產存在一日,人們就會珍惜立春節,並且通過鞭春牛等儀式,使廣大農民投入春季農忙季節,以便去創造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