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立春是農業生產的序幕,也是人類自身繁衍的重要時節。《尚書?大傳》:“春出也,言萬物所出也。”《淮南子?主術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眾所周知,猿類動物是有性熱期的,有季節性發情和交配,春季就是這些動物發情的旺季。從猿類過渡到人後,性熱期消失了,但是人類機能還有一定規律,有高潮與低穀之分,如冬季人體處於低潮,死亡率高,春季人體機能走出低穀,性欲旺盛,是人們求偶、交合的季節。古代有不少婚戀的節日都是選在春暖花開季節,這不是偶然的。從而得知,立春節是與人類自身繁衍密切相關的節日,由於與文化娛樂結合起來,使人喜聞樂見,所以立春活動能夠長期保存下來。
此外,鞭春牛活動不僅關係到千家萬戶的生計,農業的豐歉,也與曆代統治階級的利益休戚相關。他們為了社會安定,增加剝削收入。也把立春等節日活動列為國家盛典,表示關心民間的疾苦。每年由專管天文曆法的欽天監於六月製定第二年的芒神土牛圖,頒發各地,作為印製芒神春牛的規範。乾隆《協紀辨方書?公規?春牛經》:“造春牛芒神,用冬至辰日,以歲德方取水土成造,用桑柘木為胎骨。牛身高四尺,像四時,頭至尾椿長八尺,像四節。每年六月,由欽天監預定來歲春牛芒神式樣,於冬至後辰日,諸州縣依形色取水土製之。”事實上,從皇帝編製《時憲書》到地方官吏主持迎春典禮,都是統治階級重視鞭春牛活動的反映。曆代統治階級的思想,必然通過各種渠道對民間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從這種角度來說,統治階級的提倡對鞭春牛活動的傳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鞭春牛是一個古老的節日風俗,它像一座曆史的貯藏庫,保存了極其豐富的民間曆史文化事象。如同其他古代文化一樣,鞭春牛風俗也有兩重性:一、有宗教迷信的成分,如燒香敬神,施行巫術,以宗教祈求消磨生產鬥爭的意誌;二、有積極的成分,如利用立春動員人們及時投入春耕生產,通過鞭春牛防止自然災害於未然。此外,立春節保留下來不少土牛、春牛圖以及有關曆史文獻等資料,其中有不少有關天文曆法、民間藝術、風俗習慣的資料是豐富的文化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