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牛是一種祭芒神的儀式,在祭神時還有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宴樂,當然這不是指活人的宴樂,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宴樂起因是為了神靈。在山西古代壁畫中就繪有神農發明農業的神奇故事。
如同祭祀其他神靈一樣,為了祭祀芒神,必須向芒神供食品。人要飲食,芒神也要飲食,在祭芒神時必供食品,如春餅、肉、酒、蔬等,以討芒神快慰。敬神之後,人們就把神吃過的食品拿來共餐,舉行宴會。這種宴會起初是一種敬神後的共食,後來變成以鄉村為單位,或者以家庭為單位饗宴。光緒《遵化通誌?歲時》:“立春日,啖薄餅,曰春餅,食生菜,飲春酒。”《濟南府誌?歲時》:“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吃春餅乃是一種春季主食,為什麼吃五辛盤呢?一般認為是解困,包括吃蘿卜在內,但其意義不限於此,還有通氣健身之效。因為辛辣食品有消毒作用,食之通氣,可有益於長壽。春盤由五種食物組成。《風土記》:“五辛盤乃元旦立春以蔥、蒜、蓼、蒿、芥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這種食品也是節日禮品。《帝京歲時紀勝》:“新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也必祀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
立春的飲茶也有去疾明目之意。如浙江溫州地區立春時,必將茶切碎,間以白豆、黑豆,放在茶中煮沸,後加紅豆、紅棗、柑橘、桂花、紅糖煮之,煮成“春茶”,先敬祖先,然後家庭成員飲用,據說可明目益智,萬事大吉。
人們為了取悅於神,祈求立春吉利,還表演各種文藝節目,這些活動正如前麵所述,本來是迎神、驅疫的歌舞,後來漸漸與娛樂結合起來。《後漢書?祭祀誌》:“立春之日,迎春於東郊,……歌(青陽),八佾舞,雲翹之舞。”宋金盈盈《新編醉翁談錄》:“立春,開封府土牛入中,開封縣土牛,一日鼓樂迎置府南門上,……開封府鞭牛訖,官屬大合樂,宴飲,辨色朝謝,……開封府奏前樂,選諸絕藝者棘盆中,飛索、緣竿、擲劍之類。”說明宋代立春必演雜戲,表演雜技,官民同樂。明清以後,舞春牛又與元宵節結合起來,娛樂內容有增無減。《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七:“田家樂者,二荊籠,上著紙泥鬼判頭也。又五六長竿,竿頭縛臉如瓜狀,見僧則捶,使避匿,不令見牛芒也。又牛台上,花繡衣帽,扮四直功曹,而兒童瓦石擊之者,樂工四人也。”道光《綦江縣誌?歲時》:“立春先一日,各街肆掛彩、書字,備辦彩亭、故事。縣令眾官朝帽、朝服,坐明轎,用金執事迎春於南關外元天宮,民間或製龍燈、獅燈,各色隊伍前導,抬土牛於後。士女競觀,既旋,備插彩勝,至署春官齊集跳舞,說吉利語,謂之‘點春’。”其中的戲劇,後來發展為地方的戲曲,如北方的社火、走會,西南的儺戲、地戲等等,但是和單純的娛神歌舞已有較大的距離,娛樂性日益占上風,發展為世俗性的文藝形式。
從大量史料看出,鞭春牛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這一儀式有兩種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二是祈求人丁興旺。而這兩個目的都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所以祈生是鞭春的核心內容。
首先,鞭春牛的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農牧豐收。
古代人對鞭春牛有一定的解釋。五代人印光庭《兼明書》卷一:“打春牛,何也?”“按月令,隻言示農耕之早晚,不言以杖打之,此謂人之妄作耳。”我們從製作春牛及鞭春牛儀式看出,它是古代的節氣表,是一年農事豐歉的占卜術,民間有首民謠:“牛兒芒兒,過年的小黃曆,吃得香,嚼得脆。”把春牛比喻為“小黃曆”,是相當恰當的。從春牛結構可以看出旱澇預兆。光緒《清河縣誌?歲時》:“立春,以土牛首紅白等色,占水旱,以勾芒神鞋,占晴雨。”以便提醒農民對旱澇有一定的防範準備。嚴格地說,鞭春牛是一種春耕動員令,是春耕的開幕大典,以便動員廣大農民盡早投入春耕生產。《義縣誌?誌林》引《祭春牛文》曰:“三陽既至,庶草將興,爰出土牛,以戒農事。衣披丹青之好,本出泥塗,成毀須臾之間,誰為喜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