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禱告豐年(2 / 2)

民間在鞭完春牛以後,必須把春牛打破,搶春牛泥土,或者搶紙春牛肚子裏盛的糧食,認為把它們撒到自己的田地裏,今年就會豐收;撒到牲口欄內,牲畜就會繁衍。嘉慶《漢南續修府誌?歲時》:“立春日,有司祀芒神、鞭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繁息意也。”光緒《高陵縣誌?歲時》:“立春日,女新適人者毋家歸焉。曰‘迎春’。至日,縣人爭裂土牛皮以塗灶,曰‘祛蚍蜉’;奪春杖以育蠶,謂蠶盛也,用朱墨筆畫牛角及小兒項,曰‘打春’。”在有些地方,以春牛皮紙製成器皿,認為歲收必豐,年運必達。在剪紙中有不少春牛圖,多剪有春牛馱聚寶盆的形象,而在春牛年畫中,則繪有農民吃春餅形象,書有:“二人九餅,五穀豐登。”這是農民祈求生產豐收在年畫、剪紙藝術中的反映。

其次,鞭春牛也是人們訴求人口繁衍、身心健康的巫術手段。

正如前麵所述,鞭春牛必設春官。春官原來是由巫覡擔任的,他除祈神、鞭牛外,還表演不少詼諧的舞蹈,誦唱粗野的淫詞,甚至有模擬性交的動作。後來巫覡退出曆史舞台,官吏又不肯為春官,就由乞丐扮春官,或者由民間藝人為之,其中比較下流的語言、動作,正是祈求立春人丁興旺的反映。春天為交偶季節,春官的舞蹈既反映了人類的生理需要,也是一種祈求繁衍的儀式,古代的上巳節就是如此。立春必遊春,這也與交偶有關。《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一:“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立春後出遊,謂之討春。”在有些地區迎春歸衙門後,從春牛肚子裏取出小春牛,或者另外購置小春牛,敲鑼打鼓,送往富有之家,俗稱“送春”,所受之家,以為吉祥入門,必給重謝。四川民間還把小春牛送給婚後無子之家,可兆生子。鹹豐《閬中縣誌?歲時》:立春時,“婦人之無子者,竊盞以歸,和油煎食之,則生子。次年遇此會,出油數斤,以答神貺。”

無子求子,有子也利用立春祈求平安。在前麵已經提到,立春時佩戴春燕就有避邪作用。山東民間小兒未出水痘,還在所佩戴的春雞嘴裏吞一枚黃豆,相信春雞已把痘疹吃掉,小兒就會免於水痘之災。嘉慶《漢南續修府誌?民俗》立春“是日民之男婦攜兒女看春,俟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之‘散疹’,消災”。這些都是一種模擬性的送病巫術。民間還有一種鑽牛腹的保健巫術,也是在立春進行的。民國《襄垣縣誌?歲時》:“立春,迎春時攜小兒轉春牛身,以禳兒疹;鞭牛時拾春牛土,以禳牛瘟。”民國《葭縣誌?民俗》:“立春日,以繒縫作雞形,著於小兒頭上,曰春雞。又攜小兒過牛腹下,以祝長大。”民間接觸巫術認為,春牛是神聖的,也是永遠健康的,小兒轉春牛,或者從牛腹下鑽過來,即與春牛發生了接觸,必然會獲得牛一樣的體魄、靈氣,當然小兒也就會健康成長,免於災疫。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立春鞭春牛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兩種生產――物質生產和人的生產,前者是解決人類的衣食之源,為人類生存提供物質基礎,後者是繁衍人類自身,為人類的持續存在提供新的生產動力。這兩種生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支柱,它們是互相補充的,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