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牛,又名鞭土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會。此俗起源甚古。高承《事物紀原》:“周公始製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周族是農業民族,統治者又重視農業,周公製鞭牛之禮是完全可能的。《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漢代鞭春牛已相當流行。《後漢書?禮儀誌》:“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以後一直沿用下來,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鞭春牛之風日益活躍,遍及鄉裏。康熙《濟南府誌?歲時》:“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是立春節的活動,是春耕伊始的標誌,最初的鞭春牛可能用的是真牛,後改為土牛,清末時期又改用紙牛,即以竹為骨架,外糊以紙。
春牛的形象有一定規定,也是根據幹支來製作的。清人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立春鞭土牛,必備五方之色。宋景?元年頒《土牛經》,丁度作序。其法以歲之幹色為首,支色為身,納音為腹。以立春日幹色為耳、角、尾。支色為脛,納音色為蹄。至今遵之。”在《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七有“造春牛法,日短至,辰日,取土水木於歲德之方。木以桑柘,身尾高下之度,以歲八節四季,日十有二時,踏用府門之扇,左右以歲陰陽,牛口張合,尾左右繳。芒立左右,亦以歲陰陽,以歲幹支納音之五行。三者色,為頭身腹色,日三者色,為角身尾,為膝脛,為蹄色。以日支孟春季為籠之素,柳鞭之結,子之麻?絲。牛鼻中木,曰拘脊子,桑柘為子,以正月中宮色為其色也”。也就是說,牛頭以立春年的幹支確定,身軀以年的地支來確定顏色,腹色以年納音決定,耳、角、尾配立春日幹支,脛色配立春日地支,蹄色配立春日納音,牛嘴陽年張開,陰年合攏,牛尾陽年左擺,陰年右擺。幹支由五種物質組成,各有其色,即金為白色,木為青色,水為黑色,火為紅色,土為黃色。根據其相對應或相克關係,決定春牛的形象。以戊申的春牛而言,其中就有許多講究:
戊屬土,土呈黃色,牛頭為黃色;
申屬金,金呈白色,牛身為白色;
立春年納音屬土,牛腹為黃色;
立春日幹屬金,金為白色,牛角、耳、尾俱白;
立春日支屬木,木為青色,牛脛為青色;
立春日納音屬木,木為青色,牛蹄為青色;
戊申係陽年,故牛開口,牛尾左繳,陰年則牛口合,牛尾右繳。
立春日幹屬金,克金者火,火呈紅色,牛籠頭,拘繩皆為紅色;
戊申係陽年,牛踏板用縣衙門左扇門。
從上述事實看出,清朝每年六月都責成欽天監按年建幹支,推算次年春牛之顏色、形象,繪色,製成春牛、芒神圖,然後發往各地府縣,各地官員再依圖繪製春牛、芒神像,由主管祭春,眾人持鞭打春牛,舉行隆重的祭春儀式。春鞭又名春杖,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八引《歲時雜記》:“春杖事用五彩絲纏之,官吏人各二條,以鞭春牛。”其實,春鞭用料也很講究,以立春日時間確定,即地支:寅、巳、申、亥用麻,子、卯、午、酉用?,醜、辰、未、戌用絲。後來也有用彩紙裝飾春鞭的。
除大春牛外,還用紙做成一種小春牛,可以互相贈送,作為祈求豐收、驅走寒意的象征。康熙《大興縣誌》卷六:近春時,“乃分獻別朔小芒神、土牛於各紳士家,謂之送春。”
在鞭春牛時,各地還唱民歌,故有唱春牛之謂。民國《義縣誌?歲時》:“比時,裝春官者每以丐者充之,翌晨,眾官齊集署前鞭牛,曰‘打春’。邑令在後,約正在前,各執紙鞭鞭牛,唱:‘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平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這些民諺正是人們鞭春牛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