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民族的慶壽活動中,也離不開牛。陝西留壩地區稱老年過生日為“趕牛王會”,把老人比喻為牛、牛王。廣西、廣東瑤族老人過生日時,尤其過六十大壽,長婿必須以青岡木、牛尾木為架,以野牛筋編成一把椅子,俗稱“牛筋椅”,作為祝壽之禮。這是因為牛筋幹了以後堅硬不壞,一旦老人坐之,也能把牛筋的性質傳給老人,使其健康、長壽。
(五)成年喝牛骨湯
在雲南寧蒗、永勝等縣居住的普米族,青少年到十三歲必舉行成年禮,少男改長衫為上衣褲子,故稱穿褲子儀式,少女脫長衫改為上衣下裙,故稱穿裙子儀式。儀式是在火塘邊舉行的,由母親或舅父主持,其中有向祖先禱告、祭神、更衣,然後主人煮一鍋牛骨頭湯,除給成年人喝外,也以此湯招待親朋好友,認為該湯“貼骨至親”,團結興旺。
(六)婚儀崇牛
經媒人提親說合,彼此條件相當,家長同意後,要請人合婚,即把男女雙方十二生肖相配,再以兩人出生年、月、日的幹支共八個字推算,分上中下三等:
上:青龍黑豬上等婚,男女相合親如賓。
中:紅蛇白猴滿堂紅,合婚相配樂融融。
下:青兔黃狗古來有,合婚相配能長久。
屬相上不可犯四忌:
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
蛇虎如刀鉸,雞犬淚交流。
雙方五行是否相克:
甲子乙醜海中全,丙寅丁卯爐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相合則婚,相克則否。
在各族婚禮中,對牛異常崇拜。
漢族姑娘出嫁時,必備一牛,披紅掛彩,新娘一上轎,由新郎牽牛,走在迎親隊伍前頭,這是開路或引導。據說牛是天神的化身,由牛開路,可衝走一切攔路之鬼,起避邪驅災作用。這種風俗在浙江地區比較流行。在浙閩、贛交界地區居住的佘族,送新娘出嫁時,如果與另一位新娘在同一天,並且走一條路,民間認為這是“喜衝喜”,先行者無害,後走者無益,事先雙方必須商議,先讓路遠者走,後走者要牽一頭牛,牛角上紮紅布,插紅花,認為牛踏過的路,是新開辟的路,對後走的新娘無害,這俗稱牛踏踏,會有壓重、喜慶之意,是一種衝災性巫術。
在《黔中苗民圖》冊中,記述布依族“每歲孟春聚會,未婚男女野外跳月歌舞,以彩帶接球,謂之花球,意洽情鍾,彼此拋球遂焉。貧者用牛一頭,富者用牛數頭,親戚朋友各攜雞、酒致祭,繞牛而哭,祭畢,屠牛分肉,群飯飽後各散”。
在黔西北苗族地區,舉行婚禮時,女家要請幾位男青年為力士,把牛牽到舉行婚禮處,以竹篾絆住牛腳,男家也請幾位青年當衛土,陪同新郎到舉辦婚禮處。當新郎即將抵達時,新娘火速用刀把牛尾砍下來,新郎則猛撲向新娘,搶奪牛尾,此時新娘的衛士們向前阻擋,保護牛尾,新郎則設法搶到牛尾,如果在女方父母抵達前搶下牛尾,就按時舉行婚禮,否則婚禮告吹,人們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