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與人生禮儀(3 / 3)

(七)葬禮椎牛

在許多民族的葬禮中,都以椎牛送葬為俗。《溪蠻叢笑》:“八寨,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銅鼓,名曰鬧屍。”明人郭子章《黔記》:“卡尤仲家,……凡喪事,貧者用牛一,富者數牛,親戚族友各攜雞酒致祭,繞牛而哭,祭畢屠牛分肉畢而散。”“籠仲家,……喪則屠牛招親友,以牛角歡飲,孝子不食肉,惟啖□本盧鹿,有黑白二種,黑者為大族,又名烏蠻,……殮用火葬,招魂於野,結鬆棚設靈幄之翁車,椎牛野祭,擊鼓吹喇叭,親戚會葬者數百人,謂之‘做戛’。”

葬禮,僅是送別亡人的第一步,事後所謂的祭祖,是葬禮的繼續,是對祖先亡靈的安慰。苗族祭祖稱“吃牯髒”。傳說遠古洪水滔天,苗族始祖央公、央母為卻疾求賜,殺牛祭母――蝴蝶媽媽。同時認為牛的內髒最重要,必須各取一點獻給祖先。我國古代祭祖用牛,並不用全牛,而是取頭、蹄、尾祭獻,說明吃牯髒乃是古禮。

椎牛是有一定儀式的,以苗族椎牛為例,共有幾個步驟:

第一,由巫師主持,殺三頭小豬,祭祀農神。

第二,在祭農神之後第十三天,殺一頭黃頭黃尾的牯牛,祭祀財神。

第三,選擇三頭牯水牛,分別為黑、白、黃色,視為神牛,精心喂養。

第四,在牛日,由巫師作法,驅除神牛身上的鬼怪和不潔之物。

第五,在椎牛前三天,全家和親友都移居村外,防止牛鬼來犯。

椎牛場,既是祭祀場所,又是娛樂場所,通常選擇在村外廣場上,中間立一根彩花柱,高十米左右,上麵披紅掛綠,拴有神牛。正麵為祭壇,置一大鼓,有兩個鼓手,身拴彩條。

第六,開始椎牛。頭人下令後,手提寶刀,作驅趕狀,去邪求吉,同時鑼鼓齊鳴,宣告此大會開始,椎牛以擊鼓為號:第一次擊鼓,巫師搖刀吹角,畫符焚香,以口吞聖水,向神牛噴淋,據說是洗去神牛身上的不潔之物。第二次擊鼓,主人、舅舅要包上頭帕,紮好綁腿,捆好腰帶,一副武士打扮,手持弓箭,帶領十幾位青年,作為椎牛的“標手”,他們必須畫麵,文身,袒胸露背,提著長矛。主人跪拜,以牛肝占卜,並在住宅外立一堆木樁,每排三四根,高一米多,直徑20厘米,其上削成牛角形樹?,故稱牛角樁。佤族以此顯示家庭富有,人丁興旺。由於它是敬神之物,不可侵犯,不能拴馬。景頗族也有類似的牛角樁。無論是室內的牛角樁,還是室外的木角樁,都構成了當地建築的特有裝飾。

椎牛是對已故親長的供奉,是對祖先的懷念。苗族椎牛後,要將牛角拴在椎牛場上的木杆上,或者拴在室內的中柱上,少者幾副,多者十幾副,有多少副牛角,就舉行過多少次椎牛,表示子女對祖先的孝敬,也是家庭富裕的標誌。水族、壯族、侗族、佤族、布依族也有此俗。布朗族以鐵斧敲牛,牛死時排尿,子孫必設法接之,藏於屋內,永久保存,認為死人把福帶走了,留下牛尿家福不散。佤族椎牛以後,把長矛舉過頭,送給舅舅,舅舅接過長矛,向四方神跪拜,巫師向舅舅敬三碗酒,以壯其膽。在第三次鳴鼓後,舅舅首先刺牛,其他青年也依次刺牛,不讓牛血濺地,牛倒地之後,進行牛卜。牛頭向主人家方向為吉兆,隨後敲緊鑼鼓,全場雷動,點燃火把,歡慶不已。這就是苗族的椎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