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可階而升乎:天可以沿著階梯爬上去嗎?《論語·子張》:“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階:梯。
[7]大憒(kuì)憒:太糊塗。大:通“太”。憒憒:糊塗。
[8]嗚拍之:撫拍哄勸他。嗚:哄兒聲。《世說新語·惑溺》:“兒見充(賈充)喜踴,充就乳母手中嗚之。”
忽而繩落地上,術人驚曰:“殆矣[1]!上有人斷吾繩,兒將焉托!”移時一物墜,視之,其子首也。捧而泣曰:“是必偷桃為監者所覺。吾兒休矣!”又移時一足落;無何,肢體紛墜,無複存者。術人大悲,一一拾置笥中而闔之,曰:“老夫止此兒,日從我南北遊。今承嚴命[2],不意罹此奇慘[3]!當負去瘞之[4]。”乃升堂而跪,曰:“為桃故,殺吾子矣!如憐小人而助之葬,當結草以圖報耳[5]。”坐官駭詫,各有賜金。
術人受而纏諸腰,乃扣笥而呼曰:“八八兒,不出謝賞將何待?”忽一蓬頭童首抵笥蓋而出,望北稽首[6],則其子也。以其術奇,故至今猶記之。後聞白蓮教能為此術[7],意此其苗裔耶[8]?
[1]殆:危險。
[2]嚴命:這裏指官長的指示、訓令。嚴:本為對父親的尊稱,父命因稱“嚴命”。舊時稱地方官為“父母官”,所以借稱。
[3]罹(lí):遭遇。
[4]瘞(yì):埋葬。
[5]結草以圖報:意思是死了也要報答恩惠。《左傳·宣公十五年》載,魏武子病時囑其子魏顆,一定要讓其愛妾改嫁;病危時又囑以此妾殉葬。武子死後,魏顆遵照前囑讓她改嫁了。後來魏顆與秦力士杜回交戰,見一老人結草絆倒杜回,使其得勝。夜間夢見那位老人說,他是所嫁妾的父親,以此來報答魏顆未讓其女殉葬的恩惠。後遂以“結草”代指報恩。
[6]稽首:舊時所行跪拜禮。有二說:一是行跪拜禮時,頭至地;二是行跪拜禮時,兩手拱到地,頭至手,不觸及地。
[7]白蓮教:也稱“白蓮社”,是一個帶有佛道思想的民間秘密宗教組織。起源於佛教的白蓮宗。元、明、清三代常為農民起義所利用。元末紅巾軍劉福通、韓山童,明末山東巨野人徐鴻儒,均以白蓮教聚結群眾,發動起義。
[8]苗裔:後代子孫。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裏指白蓮教的後世徒眾。
在《偷桃》這篇小說中,蒲鬆齡描寫了兩套魔術:一是“爬繩上天”,二是“殺人複活”。“爬繩上天”展現的是中國戲法中的繩技。在敦煌石窟中有一幅北魏時代的壁畫,畫著這戲法的表演情形:在地上搭一個三角形的帷幕,從帷幕中,筆直地淩空懸著一根繩索,有兩個人伏身在繩索上,手舞足蹈地沿著繩索上天。公元十七世紀日本人曾記錄了這套魔術。
與“殺人複活”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節目,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也有記載,西晉永嘉年間,曾有一位印度藝人到我國江南一帶表演魔術,他會演“斷舌複續”等三個節目。當時印度僧人來華傳教,為了使人相信“佛法無邊”,大都利用魔術來打開局麵。
《偷桃》不僅情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場麵描寫、人物刻畫也很生動。如用“遊人如堵”、“人語嚌嘈,鼓吹聒耳”及“萬聲洶動”等寫出了“演春”的熱鬧場麵。另外,小說中表演魔術的父子倆形象也非常鮮明,尤其是父親即“術人”的形象更勝一籌,“術人”在表演節目前本已胸有成竹,然“故作怨狀”、“惆悵良久”,表現出他故弄玄虛的一麵;後來“繩落地上”,子之“首”、之“足”、之“肢體”紛紛落下,“術人”明知是假,先“驚”後“泣”繼而“大悲”,以博取觀者的同情和施舍,表現出他機智的一麵。
“偷桃”故事還有更早的記載,在宋代刊刻的《太平廣記》中有一則《嘉興絕技》,到清代的《堅瓠廣集》裏有則《上天取仙桃》,更接近《偷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繩技這種魔術表演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節目。
(孫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