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選自蒲鬆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卷一,描述的是三百多年前我國民間藝人表演的“天宮偷桃”魔術,表現了舊時代藝人生活之艱辛與技藝之高超,情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清代文學家。《聊齋誌異》是蒲鬆齡的代表作,“聊齋”是他的書齋名,“誌”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四百九十一篇,有傳奇、誌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為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童時赴郡試[1],值春節[2]。舊例[3],先一日各行商賈,彩樓鼓吹赴藩司[4],名曰“演春”。餘從友人戲矚[5]。
是日遊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6],東西相向坐,時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聞人語嚌嘈[7],鼓吹聒耳。忽有一人率披發童,荷擔而上,似有所白[8];萬聲洶湧,亦不聞其為何語,但視堂上作笑聲。即有青衣人大聲命作劇[9]。其人應命方興[10],問:“作何劇?”堂上相顧數語,吏下宣問所長。答言:“能顛倒生物[11]。”吏以白官。少頃複下,命取桃子。
[1]童時赴郡試:童年時赴府城應試。試:此指“童試”。明清時代應試生員(秀才)的考試,稱“童生試”,簡稱“童試”。童試共分三個階段:初為縣試,錄取後參加府試,最後參加院試,錄取即為生員。郡:這裏指濟南,當時淄川屬濟南府。
[2]春節:古時以立春為春節。
[3]舊例:指山東舊時習俗,於立春前一日的迎春活動。如《商河縣誌》(道光本)載:“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芒種春牛,迎春於東郊,裏人行戶扮漁樵耕讀諸戲,結彩為樓,以五辛為春盤,飲酒簪花,啖春餅……”
[4]藩司:明清時布政使的別稱,或稱“藩台”,主管一省人事與財務,別稱“方伯”。
[5]戲矚:遊玩觀看。
[6]四官皆赤衣:《明會要》二四引《會典》、《通考》:“凡公服:……一至四品,緋袍。”清初服色,沿襲明製。據此,四官應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省級官員。
[7]人語嚌嘈(jìcáo):人聲喧鬧。
[8]白:稟告,陳述。
[9]作劇:即作戲。劇:嬉戲。演劇也叫“作劇”。
[10]方興:方始站起。
[11]顛倒生物:意思是能顛倒按季節時令所生長的植物。
術人應諾,解衣覆笥上[1],故作怨狀,曰:“官長殊不了了[2]!堅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為南麵者怒[3],奈何!”其子曰:“父已諾之,又焉辭?”術人惆悵良久,乃曰:“我籌之爛熟[4]?春初雪積,人間何處可覓?惟王母園中四時常不凋卸[5],或有之。必竊之天上乃可。”子曰:“嘻!天可階而升乎[6]?”曰:“有術在。”乃啟笥,出繩一團約數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擲去;繩即懸立空際,若有物以掛之。未幾愈擲愈高,渺入雲中,手中繩亦盡。乃呼子曰:“兒來!餘老憊,體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遂以繩授子,曰:“持此可登。”子受繩有難色,怨曰:“阿翁亦大憒憒[7]!如此一線之繩,欲我附之以登萬仞之高天,倘中道斷絕,骸骨何存矣!”父又強嗚拍之[8],曰:“我已失口,追悔無及,煩兒一行。倘竊得來,必有百金賞,當為兒娶一美婦。”子乃持索,盤旋而上,手移足隨,如蛛趁絲,漸入雲霄,不可複見。久之,墜一桃如碗大。術人喜,持獻公堂。堂上傳示良久,亦不知其真偽。
[1]笥(sì):盛衣物或飯食的方形盛器,萑葦或竹為之。
[2]殊不了了:極不明白事理。殊:極,甚。了了:明白事理。
[3]南麵者: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麵南而坐,後來引申泛指帝王或大臣的統治為南麵。
[4]籌:謀劃。爛熟:指周密,透徹。
[5]王母園:即西王母的蟠桃園。王母:指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凋卸:即凋謝。卸:通“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