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劍俠(1 / 2)

此篇選自清·王士禎的《池北偶談》,是一篇比較典型的武俠小說。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號阮亭,晚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屬山東)人。清代詩文家、詩論家。《池北偶談》是他的一部雜俎類筆記,共二十六卷。全書以類相從,分為“談故”、“談獻”、“談藝”、“談異”四門。“談故”四卷,記述清代典章製度以及衣冠盛事、掌故軼聞等;“談獻”六卷,以記明清名臣事跡與畸人、列女形跡為主;“談藝”九卷,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皆論詩文,領異標新,實所獨擅。全書精粹,盡在於斯。”“談異”七卷,記神怪鬼異之事,與《聊齋》相類,記述生動,可助談資。

某中丞巡撫上江[1],一日,遣吏齎金三千赴京師[2],途宿古廟中,扃碦甚固[3],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門鑰宛然[4],怪之。歸告中丞,中丞怒,亟責償[5]。官吏告曰:“償固不敢辭,但事甚疑怪,請予假一月往蹤跡之[6],願以妻子為質。”中丞許之。比至失金處,詢訪久之,無所見。將歸矣,忽於市中遇瞽叟[7],胸懸一牌雲:“善決大疑。”漫問之[8],叟忽曰:“君失金多少?”曰:“三千。”叟曰:“我稍知蹤跡,可覓車子乘我,君第隨往[9],冀可得也。”如其言。初行一日,有人煙村落,次日入深山,行不知幾百裏,無複村疃[10]。至三日,逾亭午抵一大市鎮[11],叟曰:“至矣。君但入,當自得消息。”不得已,第從其言[12]。比入市,則肩摩轂擊[13],萬瓦鱗次[14]。忽一人來訊曰:“君非此間人,奚至此[15]?”告以故,與俱至市口覓瞽叟,已失所在。乃與曲折行數街,抵大宅,如王公之居,曆階及堂,寂無人,戒令少待。頃之,傳呼令入,至後堂。堂中惟設一榻[16],有偉男子科跣坐其上[17],發長及骭[18],童子數人執扇拂左右侍。拜跪訖,男子訊來意,具對,男子頤指語童子曰[19]:“可將來!”即有少年數輩扛金至,封識宛然[20],問曰:“寧欲得金乎?”吏叩頭曰:“幸甚,不敢請也。”男子曰:“乍來此,且將息了卻去[21]。”即有人引至一院,扃門而去,日予三餐,皆極豐腆[22]。是夜月明如晝,啟後戶視之,見粉壁上累累有物[23],審視之,皆人耳鼻也,大驚,然無隙可逸去,徬徨達曉。前人忽來傳呼,複至後堂,男子科跣坐如初,謂曰:“金不可得矣,然當予汝一紙書。”輒據案作書,擲之揮出。前人複導至市口,惝恍疑夢中[24],急覓路歸。見中丞,曆述前事,叱其妄,出書呈之。中丞啟緘[25],忽色變而入,移時[26],傳令歸舍,並釋妻子,豁其賠償[27]。吏大喜過望。久之,乃知書中大略:斥中丞貪縱,謂勿責吏償金,否則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覺,發截若幹寸,寧忘之乎?問之夫人良然[28],始知其劍俠也。日照李洗馬聞之望江龍簡討燮雲[29]。

[1]中丞:官名。漢代禦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稱禦史丞,一稱中丞。明清常以副都禦史或僉都禦史出任巡撫,因此巡撫也稱中丞。清代巡撫為省級地方長官。上江:今安徽。

[2]齎(jī):帶東西送人。

[3]扃碦(jué):封鎖。

[4]門鑰:門鎖。

[5]責償:責成索取賠償。責:求,索取。

[6]蹤跡:按行蹤影跡追查,追蹤。

[7]瞽(ɡǔ):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