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自諒”句:自諒:自信。帷席:帷賬和席子。此處係老母牛自忖,意謂死後可以像狗馬一樣,得一帷席掩埋屍體。
[12]擔石:少量糧食。十鬥為一石,兩石為一擔。
[13]斛(hú):古代量器,方形,口小而底大,容量為十鬥,後改為五鬥。
[14]無顧藉:無人看顧。
[15]掉臂:甩著臂膀,逍遙神氣的樣子。社:古時二十五家為一社,或以方圓六裏為一社。
[16]塵卮罌(zhǐyīnɡ):卮:酒杯。罌:盛漿容器,腹大口小。此處卮罌連稱,作酒器解。塵卮罌,意謂無酒可喝,故酒器上有積塵。
[17]涸(hé)唇吻:嘴唇於渴,形容喝不到水。
[18]半生未接:半輩子也沒有娶妻。
[19]醞黍稷:釀酒。黍:黏米。稷:穀子。
[20]據樽罍(léi):拿著酒器。樽、罍,均是盛酒的器具。
[21]驕妻妾:向妻妾擺架子。
[22]衣短褐(hè):穿粗布短衣。
[23]侶木石:以木石為伴,意謂沒有社交往來。
[24]《兔園冊》:古代村塾中學童用的淺顯課本,也叫《兔園策》。此處指老農的家人開始識字讀書。
[25]笠子:一種用竹篾或棕皮編織的帽子。
[26]腰韋帶:腰上係著柔軟的皮帶。韋:熟皮帶,質柔軟。
[27]酸風射眸:冷風射痛眼睛。出自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東關酸風射眸子。”
[28]寒日吊影,瘦骨如山:借用宋·龔開《瘦馬圖》:“今日有誰憐駿骨,夕陽沙岸影如山”句意。吊影:自吊其影,形容孤單。
[29]攣(luán):筋肉蜷曲,不能伸直。
[30]瘡痍未瘥(chài):瘡傷尚未痊愈瘡痍:創傷。瘥:病愈。
[31]鞟(kuò):去毛的皮。這裏言製革。
[32]礪刃硎(xínɡ):在石上磨刀。硎:磨刀石。
[33]跡是觀之:從這些跡象來看。
遙望老子杖藜而來[1],須眉皓然,衣冠閑雅,蓋有道者也[2]。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致辭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問故,先生曰:“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於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力求不免,我又當死之,欲少延於片時,誓定是於三老。初逢老杏,強我問之,草木無知,幾殺我;次逢老牸,強我問之,禽獸無知,又幾殺我;今逢丈人,豈天之未喪斯文也[3]。敢乞一言而生。”因頓首杖下,俯伏聽命。丈人聞之,欷歔再三[4],以杖叩狼曰:“汝誤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謂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為子必孝;又謂虎狼之父子[5]。今汝背恩如是,則並父子亦無矣[6]!”乃厲聲曰:“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請愬之[7],願丈人垂聽[8]。初,先生救我時,束縛我足,閉我囊中,壓以詩書,我鞠躬不敢息[9]。又蔓辭以說簡子[10],其意蓋將死我於囊,而獨竊其利也。是安可不咥?”丈人顧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11]!”先生不平,具狀其囊狼憐惜之意。狼亦巧辯不已以求勝。丈人曰:“是皆不足以執信也[12]。試再囊之,我觀其狀果困苦否。”狼欣然從之。信足先[13],先生複縛置囊中,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14]。丈人附耳謂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於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從井以救人[15],解衣以活友[16],於彼計則得,其如就死地何[17]?先生其此類乎?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18]。”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舉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19],棄道上而去。
[1]老子:老頭兒。杖藜:策杖。藜:一種草本植物,莖長老後可以為杖。
[2]有道者: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3]豈天之末喪撕文也:莫非蒼天有意不叫我這個讀書人死。斯文:原指禮樂教化,後亦用為讀書人、儒士之稱。
[4]欷歔(xīxū):歎息。
[5]虎狼之父子:意謂即使是虎狼,也還知道有父子的情分。“之”可能是“知”字之誤。
[6]則並父子亦無矣:連父子情分也不講了。並:連。
[7]愬(sù):同“訴”。
[8]垂聽:請別人聽自己講話的敬詞。
[9]鞠躬不敢息:弓著身體不敢出氣兒。
[10]蔓辭:節外生枝無關緊要的廢話。說(shuì):勸說,說服。
[11]是弈亦有罪焉:羿是傳說中一個善射的人。逢(pánɡ)蒙向他學射,學成後,認為天下隻有羿的射術能勝過自己,於是把羿殺死了。孟子說:“是羿亦有罪焉。”意思是說羿不能識人,不僅把本領授給壞人,還自招其禍。見《孟子·離婁下》。
[12]執信:作為憑據,讓人相信。
[13]信(shēn)足先生:把腳伸向東郭先生。信:同“伸”。
[14]未之知:不知道這樣做的用意。
[15]從井以救人:跳進井裏去救人。語出《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意思說,君子可以想辦法救出在井裏的人,但不能自己也跟著跳下井去,因為那樣隻能同歸於盡。
[16]解衣以活友:脫下衣服救快要凍死的朋友。語出《列士傳》,說戰國時燕人左伯桃與羊角哀同往楚國,途中衣糧不足,左伯桃對羊角哀說:“吾所學不如子,子往矣!”於是把衣糧交給羊角哀,自己躲在空樹中,凍餓而死。羊角哀到楚國後,位拜上卿,備禮改葬左伯桃。左伯桃墓近荊將軍陵,托夢告羊角哀說:“我日夜被荊將軍所伐。”羊角哀說:“我向地下看之。”遂自刎而死。後世因稱友誼之篤者曰“羊左”。
[17]於彼計則得,其如就死地何:這樣做於對方是得計了,可自己陷於絕境又怎麼辦呢?
[18]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講仁義到了愚蠢的地步,也是君子所不讚同的。與:讚同。
[19]殪(yì):殺死。
《中山狼傳》的作者馬中錫生活在明中葉“有狼當道”的宦官專權之時。他本人曾因幾次上疏揭發權奸而兩受杖責,直至被捕下獄削職為民。因此有人認為“中山狼”實有所指。不管“中山狼”是否確有所指,馬中錫用象征的手法,通過對狼、東郭先生、老杏樹、以及老等幾個藝術形象的刻畫,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告訴人們對於吃人的狼,對於邪惡的勢力,不能姑息,不能心存幻想,而要頭腦清醒,敢於鬥爭。有非常深刻的寓意。
本篇小說文學形象的塑造非常豐滿,狼作為故事的主角之一,凶殘狡猾,忘恩負義;而作為狼對立麵的東郭先生則是一個迂腐愚昧的墨家信徒,他明知狼“性貪而狠,黨豺為虐”,但為了遵守墨家“兼愛為本”的信條,還是救了狼,以至於“仁陷於愚”。東郭先生和狼作為中國古代小說中兩個特色鮮明的藝術形象,已被後人賦予特定的內涵。成為某種人或某類人的代名詞。比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對孫紹祖的評價:“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
《中山狼傳》的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全文或急或緩,急中有緩,緩中有急,急緩有致,跌宕起伏。且整篇文章語言或對仗工整。如“虞人導前,鷹犬羅後”、“瘦骨如山,老淚如雨”,或簡潔精道,如“人立而啼”四字描畫出狼的虛偽、可怖。
自《中山狼傳》後,以“中山狼”為題材的戲曲創作層出不窮。康海、王九思據此寫成了雜劇《東郭先生誤救中山狼》和院本《中山狼》。萬曆年間,陳與郊、汪廷訥也分別創作了《中山狼》和《中山救狼》(佚)雜劇。“中山狼”已成為一個有著特定內涵的反麵形象,給人們以不同的心理啟示,這與馬中錫的《中山狼傳》的成功創作是分不開的。
(孫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