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李師師外傳(3 / 3)

[1]宣和:宋趙佶(徽宗)年號(1119—1125)。

[2]幸:封建時代稱皇帝親臨為幸。

[3](yìnɡ):照。通“映”。

[4]鳳咮(zhòu)硯:產於福建北苑龍焙山,狀如鳳凰飲水,鳳嘴處石蒼黑堅質,蘇軾曾稱用此處石頭製成的硯台為“鳳咮硯”。咮:鳥口。

[5]剡溪綾紋紙:簡稱剡紙。指以剡溪出產的古藤所造之紙,負盛名。

[6]袤延:連綿,伸展之意。袤:南北長曰“袤”。

[7]潛道:暗道,秘密通道。

[8]圖:計議,謀劃。

[9]疏:條陳。後專稱書麵向皇帝陳述政見為上疏。

[10]貲:財物。通“資”。

[11]營室:建造宮室。楹:量詞,屋一間為一楹。

[12]可:許可,讚成。

[13]屏(bǐnɡ)跡:斂跡,避匿。

[14]藏鬮:古代的一種用作遊戲的工具。雙陸:古代用來博戲的工具。

[15]宮扇:宮廷儀仗用的扇子。

[16]簟(diàn):竹席。

[17]珊瑚鉤:謂瑞應之物。

[18]條脫:手鐲。

[19]璣:璣,不圓的珠。琲(fēi):成串的珠。篋(qiè):箱。大曰“箱”,小曰“篋”。

[20]毳(cuì)錦:用鳥獸的細毛織成的錦。

[21]滅遼慶賀: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宋金聯合滅遼。金把遼侵占的燕山十六州(今河北北部)歸宋,宋朝廷大加慶賀。賚(lài):賜予。

[22]流蘇:以五彩羽毛或絲線製成的子。常用作車馬、帷帳等的垂飾。

[23]冰蠶: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蠶。據晉王嘉《拾遺記》:“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麟;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物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

[24]大府錢:皇家府庫裏的錢。

帝嚐於宮中集宮眷等宴坐。韋妃私問曰:“何物李家兒,陛下悅之如此?”帝曰:“無他[1],但令爾等百人,改豔妝,服玄素,令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2]。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

無何,帝禪位[3],自號為道君教主,退處太乙宮,佚遊之興於是衰矣。師師語姥曰:“吾母子嘻嘻,不知禍之將及。”姥曰:“然則奈何?”師師曰:“汝第勿與知[4],唯我所欲。”是時金人方啟釁,河北告急。師師乃集前後所賜金錢,呈牒開封尹[5],願入官,助河北餉。複賂迪等代請於上皇[6],願棄家為女冠[7]。上皇許之,賜北郭慈雲觀居之[8]。

未幾,金人破汴,主帥闥索師師。雲:“金主知其名,必欲生得之。”乃索累日不得[9]。張邦昌等為蹤跡之[10],以獻金營。師師罵曰:“吾以賤妓蒙皇帝眷,寧一死無他誌。若輩高爵厚祿,朝廷何負於汝,乃事事為斬滅宗社計!今又北麵事醜虜[11],冀得一當,為呈身之地[12]。吾豈作若輩羔雁贄耶[13]?”乃脫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道君帝在五國城[14],知師師死狀,猶不自禁其涕泣之汍瀾也[15]。

論曰:李師師以娼妓下流,猥蒙異數[16],所謂處非其據矣。然觀其晚節,烈烈有俠士風[17],不可謂非庸中佼佼者也。道君奢侈無度,卒召北轅之禍[18],宜哉。

[1]無他:沒有別的。他:代詞,所指隨文而異。

[2]迥然自別:明顯地區別開來。

[3]禪(shàn)位:以帝王之位傳人。宣和七年十二月,徽宗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欽宗。

[4]第:但,且。勿與知:不要過問。

[5]牒(dié):書劄。

[6]上皇:皇帝父親的尊稱。同“太上皇”。

[7]女冠:女道士。

[8]郭:外城。

[9]累日:多日。累:多次,連續。

[10]張邦昌:(1081—1127)北宋東光人。字子能。以進士累官太宰,曾與趙構同質於金。靖康元年,金軍圍汴京,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投降。次年金兵攻入汴京,冊立邦昌為楚帝,金兵退,避位。建炎元年貶至潭州,賜死。蹤跡:按行蹤影跡追蹤。

[11]北麵:舊時君見臣、尊長見卑幼,南麵而坐,故以北麵指向人稱“臣”。

[12]冀得一當,為呈身之地:希望得到一個機會,作為往上爬的資本。

[13]羔雁贄:古代卿大夫見麵,以羔羊和大雁作為禮物。羔雁贄即見麵禮。

[14]五國城:地名。宋徽宗為金兵所俘,死在此地。也稱“五國頭城”。今所在地說法不一,一說在今黑龍江依蘭縣一帶,一說在黑龍江寧安縣。

[15]汍瀾(huánlán):淚流貌。

[16]異數:此指去空特殊的禮遇。

[17]烈烈:威武貌。

[18]卒:最後,終於。北轅之禍:指宋徽宗被金兵俘到北方之事。北轅:車子向北。

宋代,特別是南宋,語禁、文禍時有發生,因而宋人之作多講古人古事,很少涉及宋代的社會問題。本篇小說和大多數宋代傳奇不一樣,不寫曆史故事而寫當代的現實題材。它描寫宋徽宗窮奢極侈、荒淫失政;勾畫張迪不顧百姓死活,極力阿諛逢迎的醜惡嘴臉。特別是塑造了一個向來被視為下賤卻為抗擊金兵慷慨解囊、在敵人麵前表現得大義凜然的妓女形像,這對當時那些媚顏事敵、不知廉恥的投降派來說,無疑有著深刻的諷刺意義和批判意義。

本篇小說結構謹嚴,語言雅潔,描寫細膩,是宋人傳奇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尤其是文中李師師出場見徽宗一段,更是精彩非常。這段文字詳細描寫了徽宗從堂戶至小軒,至後堂,至室,複至後堂,最後來到師師房中,然而師師遲遲沒有出現。文中不厭其煩地交待徽宗“延佇以待”、“然兀坐”、“方疑異”、“不得已”、“益異之”的微妙心理以及“獨未見師師出拜”、“獨未見師師出侍”、“而師師終未出見”、“而師師終未一見”、“亦絕無師師在”的期待結果,這一切都給師師的出場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另外,小說還通過李姥“至帝前耳語”、“與帝耳語”、“複附帝耳曰”側麵交待了師師“好潔”、“頗愎”、“好靜坐”來烘托師師這一人物,顯出她的高潔與脫俗。

《李師師外傳》之外,宋人張端義《貴耳集》、張邦基《墨莊漫錄》、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靖康要錄》及元人《宣和遺事》均載有李師師軼事。爾後,《水滸傳》、《水滸後傳》、《金瓶梅》等小說中,也根據這些記載、傳說,各有側重地記敘了這個故事。

(孫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