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長恨歌傳(2 / 3)

[34]才人:宮中女官名,多為妃嬪的稱號。漢置,唐為宮官正五品,後升正四品。此後曆代多曾沿置。

[35]樂府伎女:宮廷音樂機構中的女性歌舞藝人。樂府:古代主管宮廷俗樂的官署。

[36]“非徒句”:不僅僅是具有突出的容貌和嫵媚的風姿。

[37]善巧便(pián)佞:聰明伶俐,擅長討好獻媚。便佞:巧言善辯,阿諛逢迎。

[38]先意希旨:不等皇帝開口,就能猜到他心中的意思而去迎合他。

[39]昆弟:兄弟。通侯:一種很高的爵位,可以佩金印紫綬。楊貴妃的叔父楊玄珪升光祿卿,宗兄楊為鴻臚卿,楊為侍禦史,楊釗(國忠)為侍郎,都做了貴官,封爵通侯。

[40]國夫人:命婦的一種封號,唐代封一品官的夫人為“國夫人”。楊貴妃的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

[41]埒(liè):等同。

[42]大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公主”,姊妹稱“長公主”,姑母稱“大長公主”。侔:等同。

[43]長(zhǎnɡ)吏:品級較高的官吏。側目:不敢正視,形容畏懼。

天寶末[1],兄國忠盜丞相位[2],愚弄國柄[3]。及安祿山引兵向闕[4],以討楊氏為詞。潼關不守[5],翠華南幸[6]。出鹹陽,道次馬嵬亭[7]。六軍徘徊[8],持戟不進。從官郎吏伏上馬前[9],請誅晁錯謝天下[10]。國忠奉氂纓盤水[11],死於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麵[12],使牽而去之。倉皇展轉,竟死於尺組之下[13]。

既而玄宗狩成都[14],肅宗受禪靈武[15]。明年,大凶歸元[16],大駕還都。尊玄宗為太上皇,就養南宮[17]。自南宮遷於西內[18],時移事去,樂盡悲來。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蓮夏開,宮槐秋落,梨園弟子[19],玉琯發音[20],聞《霓裳羽衣》一聲,則天顏不怡,左右歔欷。三載一意,其念不衰。求之夢魂,杳不能得。

適有道士自蜀來,知上心念楊妃如是,自言有李少君之術[21]。玄宗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術以索之,不至。又能遊神馭氣,出天界、沒地府以求之,不見。又旁求四虛上下[22],東極天海,跨蓬壺[23]。見最高仙山,上多樓闕,西廂下有洞戶,東向,闔其門,署曰“玉妃太真院”。方士抽簪叩扉,有雙鬟童女,出應其門。方士造次未及言[24],而雙鬟複入。俄有碧衣侍女又至,詰其所從。方士因稱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25]。碧衣雲:“玉妃方寢,請少待之。”

[1]天寶:唐玄宗的年號(742—756)。

[2]兄國忠盜丞相位:天寶十一載李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擔任右丞相。

[3]愚弄國柄:蒙蔽皇帝,把持國家大權。

[4]向闕:向京城進發。闕:宮門的代稱。

[5]潼關:關隘名。古稱“桃林塞”。東漢時設潼關,故址在今陝西省潼關縣東南,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素稱“險要”。

[6]翠華:本意為天子儀仗中以翠羽為飾的旗幟或車蓋,後為禦車或帝王的代稱。

[7]道次:路過而停留在那裏。嵬亭:即馬嵬驛,又稱“馬嵬坡”,在今陝西省興平縣西。

[8]六軍:皇帝的禁衛軍。周代製度,天子有六軍,諸侯國依大小有三軍、二軍、一軍。

[9]從官郎吏:隨從的大小官員。

[10]請誅晁錯謝天下:漢景帝時,晁錯任禦史大夫,建議削減諸侯封地,以加強中央集權,引發了吳楚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發動的叛亂。景帝不得已將晁錯殺死,但七國之叛未平。直至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漢代中央與諸侯國的矛盾才真正得以解決。這裏用晁錯來借指楊國忠。以謝天下,用來向天下人謝罪。

[11](máo)纓盤水:古時大臣有罪受到譴責,就戴上白冠嫠纓,用盤盛水,加劍於盤上,向皇帝請罪自刎。(máo)纓: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本意指犛牛尾。盤水:水性平,意思是有了罪請皇帝公平處理。

[12]袂(mèi):袖子。

[13]尺組:指帶子。泛指不長的一段絲帶,猶如說三尺白綾。

[14]狩:皇帝狩獵。這裏是玄宗逃跑的委婉說法。

[15]受禪靈武:唐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逃離長安,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改年號為至德,這就是曆史上的唐肅宗。受禪:指皇帝接受讓位。靈武:故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北。

[16]大凶歸元:叛亂頭子安祿山被殺。歸元:歸還人頭,指已被殺頭。元:頭。安祿山是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的。

[17]南宮:指興慶宮。

[18]西內:指西宮太極宮。

[19]梨園弟子:梨園是唐玄宗時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地方。玄宗親自挑選坐部伎(坐在堂上演奏樂曲的樂工,技術水平很高)三百人,教他們演唱樂曲,被稱為“皇帝梨園弟子”。

[20]玉琯(ɡuǎn):用玉製成的古樂器,六孔,如笛。

[21]李少君:漢武帝時的方士,自稱有神仙術,曾遊海上,遇仙人,有長生不老之方。

[22]四虛:指東西南北四方。

[23]蓬壺:即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24]造次:匆忙。

[25]致其命:傳達玄宗的命令。

於時雲海沉沉,洞天日晚,瓊戶重闔,悄然無聲。方士屏息斂足[1],拱手門下。久之,而碧衣延入,且曰:“玉妃出。”見一人冠金蓮,披紫綃,佩紅玉,曳鳳舄[2],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問“皇帝安否?”次問天寶十四載已還事[3]。言訖,憫然[4]。指碧衣取金釵鈿合,各析其半,授使者曰:“為我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方土受辭與信[5],將行,色有不足[6]。玉妃固征其意[7]。複前跪致詞:“請當時一事,不為他人聞者,驗於太上皇。不然,恐鈿合金釵,負新垣平之詐也[8]。”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曰:“昔天寶十年,侍輦避暑驪山宮[9]。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秦人風俗,是夜張錦繡,陳飲食,樹瓜華[10],焚香於庭,號為乞巧[11]。宮掖間尤尚之[12]。時夜殆半,休侍衛於東西廂,獨侍上。上憑肩而立[13],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此獨君王知之耳。”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複墮下界,且結後緣。或為天,或為人[14],決再相見,好合如舊。”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人間,幸惟自安,無自苦耳。”使者還奏太上皇,皇心嗟悼,日日不豫[15]。其年夏四月,南宮晏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