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長恨歌傳(3 / 3)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17],太原白氏樂天自校書郎尉於盩厔[18]。鴻與琅琊王質夫家於是邑[19],暇日相攜遊仙遊寺,話及此事,相與感歎。質夫舉酒於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20],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21],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22],亦欲懲尤物[23],窒亂階[24],垂於將來者也[25]。歌既成,使鴻傳焉[26]。世所不聞者,予非開元遺民[27],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28]。今但傳《長恨歌》雲爾。

[1]屏息斂足:十分恭敬的樣子。屏息:屏住氣,不敢呼息。斂足:斂步,靜靜地站著,不敢走動。

[2]曳(yè)鳳舄(xì):穿著鳳鞋。曳:拖著,引申為穿。舄;古代一種以木為底的鞋。

[3]已還:以來。

[4]憫然:憂傷的樣子。

[5]信:信物,指金釵鈿合。

[6]色有不足:臉上露出不滿足的樣子。

[7]固征其意:堅持詢問不滿足的原因。

[8]負新垣平之詐:怕被看作新垣平的騙局。新垣平:漢時趙人。漢文帝時自稱會望氣得到寵信。後騙局被拆穿,夷三族。

[9]侍輦:侍奉皇帝。輦:皇帝的車駕,這裏代指皇帝。

[10]樹瓜華:擺上瓜果。

[11]乞巧:舊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七夜(或七月初六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種長腳的小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12]宮掖:指皇宮。掖:掖庭,後妃居住的地方。

[13]憑肩:倚肩或把手臂放在別人肩上。

[14]或為天,或為人: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間。

[15]不豫:天子有病的諱稱。

[16]晏駕:車駕晚出,古代稱帝王死亡的諱辭。

[17]元和:唐憲宗的年號(806—820)。

[18]白氏樂天: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太原人,樂天是他的別號。校書郎尉於盩厔(zhōuzhì):由校書郎調任盩厔縣尉。盩厔:唐縣名,即今陝西周至縣。

[19]琅琊:唐郡名,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縣。家於是邑:在該縣(盩厔)安家居住。

[20]希代之事:曆代罕見的事情。

[21]潤色:本意是修飾文字,這裏指用富於文采的筆墨來描寫。

[22]意者:揣想那意思。感其事:被那件事所感動。

[23]懲尤物:以好色為戒。懲:以為警戒。尤物,指絕色美女,多含有貶意。

[24]窒亂階:堵塞導致禍亂的道路。這裏作者把造成安史之亂的原因歸咎於女禍,顯然是不對的。

[25]垂:垂範,流傳。

[26]傳(zhuàn):作動詞用,寫一篇傳。

[27]遺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這裏指從開元時活到元和時的人。

[28]本紀:指紀傳體正史中記載皇帝事跡的體裁。

《長恨歌傳》是唐傳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它的影響非常之大。當然,我們更熟悉白居易的《長恨歌》。其實,《長恨歌》與《長恨歌傳》二者可謂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歌》與《傳》的產生背景相同,同出於王質夫、白居易、陳鴻的吊古之情,寄托著中唐文人希望通過總結曆史教訓來實現王朝中興的理想。

《歌》成於前,《傳》是為歌而作,所以在內容上《傳》與《歌》是大致相同的。稍有不同的是,《歌》偏重於抒情,《傳》偏重於敘事,對李楊愛情引發的奢侈淫縱的享樂腐化生活和禍國殃民的罪行作了更為詳細的描寫,它所提供的曆史事實本身就有很強的揭露性。與《歌》一樣,《傳》的主題曆來也備受爭議:一方麵是對帝妃愛情的批判,另一方又是對李楊愛情悲劇真摯而深切的讚頌和同情。不過,陳鴻在《長恨歌傳》中明確提出“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在思想上比《歌》具有更深的諷刺精神,這可能與陳鴻本人畢竟是忠於曆史的史官而不是多於情的詩人有一定的聯係。也許,《歌》與《傳》在政治與愛情之間、在批判與同情之間的矛盾,可以作這樣的解釋:作為個體的人與作為社會的人二者之間的深刻的矛盾。作為個體的人,李楊愛情是值得同情的;作為社會的人,李楊愛情確實是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人,都有個體性和群體性,都有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追求,二者之間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卻是背道而馳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愛情與政治的矛盾其實是由來以久的。不僅帝妃要遭遇這樣的矛盾,普通人也會遇到這樣的難題。例如《桃花扇》中的侯方域和李香君。其實恰恰是這種矛盾,成全了李楊愛情故事,也成就了《歌》與《傳》的流傳不衰。

《長恨歌傳》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水平,陳鴻雖為史官,文筆卻也非常優美。諸如“時移事去,樂盡悲來。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蓮夏開,宮槐秋落,梨園弟子,玉發音,聞《霓裳羽衣》一聲,則天顏不怡,左右欷。三載一意,其念不衰。求之夢魂,杳不能得”。正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言:“陳鴻為文,辭意慷慨,長於吊古,追憶往事,如不勝情。”

《長恨歌》與《長恨歌傳》對後世有廣泛的影響,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二卷,元·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元·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明·吳世美的《驚鴻記》傳奇,清·洪的《長生殿》傳奇等,都是在《歌》與《傳》的基礎上演述李楊故事的。

(尚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