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水陸之饌:山珍海味。
異時[1],娃謂生曰:“體已康矣,誌已壯矣。淵思寂慮[2],默想曩昔之藝業[3],可溫習乎?”生思之曰:“十得二三耳。”娃命車出遊,生騎而從。至旗亭南偏門鬻墳典之肆[4],令生揀而市之,計費百金,盡載以歸。因令生斥棄百慮以誌學,俾夜作晝,孜孜[5]。娃常偶坐,宵分乃寐[6]。伺其疲倦,即諭之綴詩賦[7]。二歲而業大就,海內文籍,莫不該覽[8]。生謂娃曰:“可策名試藝矣[9]。”娃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戰。”更一年,曰:“可行矣。”於是遂一上,登甲科[10],聲振禮闈[11]。雖前輩見其文,罔不斂衽敬羨[12],願友之而不可得[13]。娃曰:“未也。今秀士苟獲擢一科第[14],則自謂可以取中朝之顯職[15],擅天下之美名。子行穢跡鄙,不侔於他士[16]。當礱淬利器[17],以求再捷,方可以連衡多士[18],爭霸群英。”生由是益自勤苦,聲價彌甚。其年遇大比[19],詔征四方之雋[20]。生應直言極諫科[21],策名第一[22],授成都府參軍[23]。三事以降[24],皆其友也。
[1]異時:有一天。指過了一些時候。
[2]淵思寂慮:深入冷靜地想一想。
[3]藝業:技藝,學業。這裏指科舉文章。
[4]旗亭:市樓。古代觀察、指揮集市的處所,上立有旗,故稱“旗亭”。墳典之肆:書店。墳典:三墳、五典的並稱,後轉為古代典籍的通稱。
[5]孜孜(kū):勤奮不倦。:勤勞不懈的樣子。
[6]宵分:夜半。
[7]綴詩賦:吟詩作賦。綴:聯綴成章。
[8]莫不該覽:全都讀遍了。該:通“賅”,完備的意思。
[9]策名試藝:報名參加科舉考試。
[10]甲科:唐初明經有甲乙丙丁四科,進士分甲乙科。甲科考題較難,考中後所授官職也較高。
[11]禮闈:這裏指禮部。唐代科舉考試為禮部主辦,故稱“禮闈”。
[12]斂衽:整飭衣襟,表示恭敬。
[13]願友之:一作“願女之”,即願將女兒許配給他。
[14]秀士:應試者的通稱。擢一科第:考中進士第。
[15]中朝:指朝廷。
[16]不侔:不能和別的士人等同。侔:同。
[17]礱淬(lónɡcuì):磨煉刀刃。比喻刻苦鍛煉。礱:在石上磨物。淬:鍛煉鐵器,燒紅後浸入水中。
[18]連衡:這裏是聯絡、結交的意思。
[19]大比:周代每三年對鄉吏進行考核,選擇賢能,稱“大比”。隋、唐以後泛指科舉考試。
[20]詔征四方之雋:《新唐書·選舉誌》:“而天子又自詔四方德行、才能、文學之士。”
[21]直言極諫科:唐代高等考試分科項目之一,用來選拔正直敢言的人才。
[22]策名:題名,列名。
[23]成都府:唐府名,由蜀郡改置,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參軍:州府的屬官之一。
[24]三事:指三公以下的官。唐時以太尉、司空、司徒為三公,是品級最高的行政長官。
將之官,娃謂生曰:“今之複子本軀,某不相負也。願以殘年,歸養老姥。君當結媛鼎族[1],以奉蒸嚐[2]。中外婚媾,無自黷也[3]。勉思自愛,某從此去矣。”生泣曰:“子若棄我,當自剄以就死[4]。”娃固辭不從,生勤請彌懇。娃曰:“送子涉江,至於劍門[5],當令我回。”生許諾。
月餘,至劍門。未及發而除書至[6],生父由常州詔入,拜成都尹[7],兼劍南采訪使[8]。浹辰[9],父到。生因投刺[10],謁於郵亭[11]。父不敢認,見其祖父官諱[12],方大驚,命登階,撫背慟哭移時。曰:“吾與爾父子如初。”因詰其由,具陳其本末。大奇之,詰娃安在。曰:“送某至此,當令複還。”父曰:“不可。”翌日,命駕與生先之成都[13],留娃於劍門,築別館以處之[14]。明日,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備六禮以迎之[15],遂如秦晉之偶。
[1]結媛鼎族:與貴族大家的女子聯姻。
[2]蒸嚐:本指秋冬二祭,冬曰“蒸”,秋曰“嚐”。後泛指祭祀。主祭是古代家庭主婦的重要職務。
[3]中外婚媾,無自黷也:要與高貴的門第通婚,不要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中外:本指中表之親,這裏引申為高門貴族。黷(dú):玷汙。
[4]自剄(jǐnɡ):自刎。
[5]劍門:唐縣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劍閣縣。
[6]除書:任命官員的詔書。
[7]成都尹:成都府最高的行政長官。
[8]劍南:道名,治所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唐時成都府屬劍南道管轄。采訪使:即采訪處置使,監察州縣官吏,舉善糾惡。
[9]浹(jiā)辰:古代用幹支紀日,自子日至亥日為一周,共十二天,稱“浹辰”。浹:周匝。
[10]投刺:遞名片。刺:名片。
[11]郵亭:驛館,遞送文書的人住宿的地方。
[12]見其祖父官諱:看到他祖父及父親的官銜和名字。諱:古代對長輩不敢直稱其名,要避諱。
[13]命駕:吩咐準備車輛。
[14]築別館:單修一座寓所。
[15]六禮:古代在確立婚姻過程中的六種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娃既備禮[1],歲時伏臘[2],婦道甚修[3],治家嚴整,極為親所眷[4]。向後數歲,生父母偕歿[5],持孝甚至。有靈芝產於倚廬,一穗三秀[6]。本道上聞[7]。又有白燕數十,巢其層甍[8]。天子異之,寵錫加等[9]。終製[10],累遷清顯之任[11]。十年間,至數郡。娃封汧國夫人,有四子,皆為大官,其卑者猶為太原尹[12]。弟兄姻媾皆甲門[13],內外隆盛,莫之與京[14]。
嗟乎,倡蕩之姬,節行如是,雖古先烈女,不能逾也。焉得不為之歎息哉!
予伯祖嚐牧晉州[15],轉戶部[16],為水陸運使[17],三任皆與生為代[18],故諳詳其事[19]。貞元中[20],予與隴西公佐話婦人操烈之品格[21],因遂述汧國之事。公佐拊掌竦聽[22],命予為傳。乃握管濡翰[23],疏而存之。時乙亥歲秋八月[24],太原白行簡雲。
[1]既備禮:指成婚之後。備禮:禮儀周備。
[2]歲時伏臘:等於說逢年過節。“伏”在夏季伏日祭祀,“臘”在農曆十二月祭祀。
[3]婦道甚修:做妻子和兒媳婦的規矩和禮數都非常周到。
[4]眷:寵愛。
[5]偕歿:都去世了。
[6]有靈芝產於倚廬,一穗三秀:在守孝的草屋旁長出了靈芝,而且一穗上還開了三朵花。靈芝:一種名貴的菌類中藥,古人視為“仙草”和“不死藥”。一穗三秀:一根穗開了三朵花,是罕見的祥瑞的征兆。倚廬:守孝的草屋。
[7]本道上聞:劍南道的官員報告給皇帝。
[8]又有白燕數十,巢其層甍:又有數十隻白燕,在他家的屋脊上築巢。白燕:白尾的燕子。古代以為瑞鳥。
[9]寵錫加等:格外地給予賞賜嘉獎。
[10]終製:服孝期滿。製:古人遇父母逝世,要三年不問外事,叫“守製”。
[11]清顯之任:顯赫高貴的官職。
[12]太原:唐府名,即並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源鎮。
[13]甲門:名門大族。
[14]莫之與京:權勢之大,沒有一家能比得上。京:大。
[15]牧晉州:任晉州刺史。牧:統治。晉州:唐州名,即平陽郡,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轄境相當於今天山西省臨汾、安澤、霍縣、洪洞、浮山等地。
[16]戶部:為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
[17]水陸運使:戶部中管理水陸交通的官吏。
[18]為代:前後任官,相互替代。
[19]諳詳:熟悉。
[20]貞元:唐德宗李適的年號(785—805)。
[21]隴西公佐:指李公佐,字顓蒙,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曾舉進士,憲宗時任鍾陵從事等職。今存有傳奇四篇:《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廬江太守傳》、《古嶽瀆經》。
[22]拊掌:拍手。竦聽:敬聽。
[23]握管濡(rú)翰:提筆沾墨。“管”(指筆管)和“翰”(指筆頭)都是毛筆的代稱。濡:沾濕。
[24]乙亥歲: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
《李娃傳》是唐傳奇中最為優秀的愛情篇章之一。女主人公李娃既不同於霍小玉的純潔剛烈,也不同崔鶯鶯的溫柔敦厚,她的性格非常獨特。李娃對門閥製度的認識比霍小玉更為深刻。她最初與滎陽公子交往時,固然不乏真情,然而長期的妓院生活使她在計逐鄭生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屈於養母的壓力,欺騙舍棄朝夕相處的情人。另一方麵,她本質純潔善良,並愛著鄭生。當她看到鄭生淪為乞丐時,心靈受到震動,失聲痛哭說:“令子一朝至此,我之罪也。”李娃懷著一種贖罪的心情不惜一切地救助鄭生,使他重新出人頭地。但李娃對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認識,在扶助鄭生功成名就之後,李娃自思難以匹配,要求離去,她說:“今之複子本軀,某不相負也。願以殘年,歸養老母。君當另結鼎媛,以奉蒸嚐。中外婚媾,無自贖也。勉思自愛,某從此去矣。”對愛情的主動追求與忍痛放棄,都表現了清醒的自我認識和社會意識。
李娃的結局非常美好,鄭生的父親並未嫌棄李娃,鄭生和李娃終成正果,而且李娃最後還被封為國夫人。李娃之所以能受到肯定和尊重,那是因為她在男子金錢用盡的時候還給予愛情和經濟的資助,而當男子當了官之後,她又能“知趣”地即時引退,絲毫不妨礙男子的婚宦前程。然而,那貴為國夫人的李娃,也失去了往日的鮮活與生動,隻能是一個嚴守“三綱五常”封建等級秩序的婦人而已。《李娃傳》的完滿結局,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可能發生的,不過是作者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來表達人們美好的主觀願望,而且這美好的願望中卻充滿了對世俗妥協的庸俗。
《李娃傳》在藝術上最值得稱道的是它的情節,它是唐傳奇中情節最曲折、繁複的篇章之一。一方麵用緊張離奇的情節吸引著讀者,另一方麵用環環相扣的手法敘述得那樣自然細密、合情合理。誠如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所言:“行簡本善文筆,李娃事又近情而聳聽,故纏綿可觀。”這篇小說是根據民間說唱故事《一枝花話》加工創作而成,對後世很有影響。元·石君寶《李亞仙花酒曲江池》雜劇、明·薛近兗《繡襦記》傳奇都是據此改編的。
(尚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