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劉薩荷(2 / 3)

[1]光景:時光,時間。

[2]相(xiànɡ)好:佛教語。佛經稱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種相,八十二種好。又稱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嚴華,即華嚴。華,即花。佛萬德譬如花,以如花之華德莊嚴法身,叫做華嚴。

[3]為亡人設福:為死者祈福。

[4]精舍:道士、僧人修煉居住之所。

[5]望日:農曆每月十五日。

[6]臘:佛教戒律規定比丘受戒後每年夏季三個月安居一處,修習教義,稱一臘。亦特指僧侶受戒後的歲數或泛指年齡。

[7]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

[8]慶:福澤。

[9]白衣:佛教徒著緇衣,因稱俗家為“白衣”。

[10]見身:現身。

[11]宿世:前世。

[12]惡業:佛教謂出於身、口、意三者的壞事、壞話、壞心等。

[13]發露:顯露、表白所犯之過失而無所隱藏。

[14]屏處:隱蔽之處。

[15]金剛:本意指金剛石,因其極堅利,佛家視為稀世之寶。引申喻如來之智慧。

[16]如來缽:指如來佛使用過的缽。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如來佛缽必來東土的預言。

[17]濟活:救活。

[18]雒陽:今河南洛陽。臨淄:今山東臨淄。建業:今江蘇南京。侖(mào)陰:在今浙江省鄞縣侖山之北。成都:今四川成都。

[19]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於公元前270年間,統一全印度,初奉婆羅門教,肆其暴行,殺戮兄弟、大臣及無數人民,後來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興慈悲,施仁政,於國內建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傳法,使佛教發揚於國外。阿育王塔即指阿育王所建之諸塔。隨著佛教的東傳,阿育王塔留存於中國及日本的傳說也興盛起來,並在中國中古時期形成了一個尋找、建造阿育王塔高潮。據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的記載,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劉薩荷在出家之後便遵循觀音的訓導,踏上朝聖之路,並在建業、侖縣兩地找出阿育王塔,正是由於這樣一些福業功德,劉薩荷成為中古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