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丹子》,漢小說。作者不詳。據《史記·刺客列傳》載:“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可見司馬遷之前已有關於太子丹的一些傳說。清代孫星衍認為此書是燕太子丹死後其賓客所撰。但《漢書·藝文誌》未載《燕丹子》,《隋書·經籍誌》中始著錄,作一卷。其書明中葉猶存。後亡佚。清乾隆時,四庫館臣於《永樂大典》中發現《燕丹子》上、中、下三篇,輯出成書。
全書記燕太子丹之事,以反秦為基本思想,歌頌了荊軻刺秦王的壯舉。
燕太子丹質於秦[1],秦王遇之無禮[2],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3]:令烏白頭、馬生角[4],乃可許耳。丹仰天歎,烏即白頭,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5],欲陷丹。丹過之,橋為不發。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眾雞皆鳴,遂得逃歸。深怨於秦,求欲複之[6]。奉養勇士,無所不至。
丹與其傅麴武書[7],曰:“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未嚐得睹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8]。然鄙意欲有所陳[9],幸傅垂覽之[10]。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於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11]。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12],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13]。今秦王反戾無常[14],虎狼其行,遇丹無禮,為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15],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內之英雄,破國空藏[16],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市於秦[17]。秦貪我賂,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間,可解丹萬世之恥。若其不然,令丹生無麵目於天下,死懷恨於九泉。必令諸侯無以為歎,易水之北[18],未知誰有。此蓋亦子大夫之恥也。謹遺書[19],願熟思之。”麴武報書曰:“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20],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靡軀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幸以要功[21],明者不苟從誌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故發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跌之愧也[22]。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23]。臣願合縱於楚[24],並勢於趙,連衡於韓、魏[25],然後圖秦,秦可破也。且韓、魏與秦,外親內疏。若有倡兵,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今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慮之。”太子得書,不說[26],召麴武而問之。武曰:“臣以為太子行臣言,則易水之北,永無秦憂,四鄰諸侯必有求我者矣。”太子曰:“此引日縵縵[27],心不能須也[28]!”麴武曰:“臣為太子計熟矣。夫有秦[29],疾不如徐,走不如坐。今合楚、趙,並韓、魏,雖引歲月[30],其事必成。臣以為良。”太子睡臥不聽。麴武曰:“臣不能為太子計。臣所知田光[31],其人深中有謀。願令見太子。”太子曰:“敬諾!”
[1]燕太子丹:戰國末年燕王喜之子,名丹。年幼時曾與秦公子嬴政同在趙國充當人質。嬴政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國充當人質,後逃歸燕國。
[2]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遇:待遇。
[3]謬言:妄言,說假話。
[4]烏白頭、馬生角:烏鴉頭白了,馬生出角來。此以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刁難燕太子丹。
[5]機發之橋:設有使人陷落的機關的橋。
[6]複之:報複秦國。
[7]傅:師傅、老師。
[8]雅訓:溫文不俗。達人之道:使人通達知命的方法。
[9]鄙意:自謙之詞。
[10]幸:希望。垂覽:注意觀看。用於上對下。
[11]見劫:被強取、逼迫。
[12]刎喉不顧:刀放在脖子上而若無其事。據鼎不避:麵對鼎烹之刑而不退避。
[13]“斯豈樂死”句:他們難道喜歡死而不喜歡活嗎?是他們心中有著堅定的節操啊!
[14]反戾(lì):乖戾,反常。
[15]曠年:年深日久。
[16]破國空藏:用盡國庫的所有財物。藏:府庫。
[17]重幣甘辭:豐厚的禮物,甜蜜的言辭。市:收買。
[18]易水之北:泛指燕地。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當時在燕國境南。
[19]遺(weì):給予。
[20]悁(yuān)悁:憂悶的樣子。
[21]要功:邀功,求取功名。
[22]故發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跌之愧也:意謂做事要有成功的把握,以免事後後悔。
[23]疏:疏忽。
[24]合縱:連合南北。因南北為縱。戰國時蘇秦遊說六國諸侯,要他們聯合起來向西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因楚在燕之南,故稱燕、楚聯合為合縱。
[25]連衡:戰國時張儀遊說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稱連衡或連橫,與蘇秦說六國合而抗秦稱合縱相對。此指燕與韓、魏聯合。東西為橫,韓魏在燕之西。
[26]說(yuè):通“悅”。
[27]引日縵(màn)縵:時間拖得很長。
[28]須:等待。
[29]有:取得,占有。
[30]引歲月:意謂延長時間。歲月:泛指時間。
[31]田光:燕國高士。
田光見太子,太子側階而迎[1],迎而再拜。坐定,太子丹曰:“傅不以蠻域而丹不肖[2],乃使先生來降弊邑。今燕國僻在北陲[3],比於蠻域[4],而先生不羞之。丹得侍左右,睹見玉顏[5],斯乃上世神靈保佑燕國,令先生設降辱焉[6]。”田光曰:“結發立身[7],以至於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太子將何以教之?”太子膝行而前[8],涕淚橫流曰:“丹嚐質於秦,秦遇丹無禮,日夜焦心,思欲複之。論眾則秦多,計強則燕弱。欲曰合從,心複不能。常食不識味,寢不安席。縱令燕秦同日而亡,則為死灰複燃,白骨更生。願先生圖之。”田光曰:“此國事也,請得思之。”於是舍光上館[9]。太子三時進食[10],存問不絕[11]。
如是三月。太子怪其無說,就光,辟左右[12],問曰:“先生既垂哀恤[13],許惠嘉謀[14]。側身傾聽,三月於斯,先生豈有意歟?”田光曰:“微太子言,固將竭之[15]。臣聞騏驥之少[16],力輕千裏,及其罷朽[17],不能取道。太子聞臣時已老矣。欲為太子良謀,則太子不能;欲奮筋力,則臣不能。然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麵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麵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麵白。光所知荊軻[18],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為人博聞強記[19],體烈骨壯,不拘小節,欲立大功。嚐家於衛,脫賢大夫之急十有餘人,其餘庸庸不可稱。太子欲圖事,非此人莫可。”太子下席再拜曰:“若因先生之靈,得交於荊君,則燕國社稷長不為滅。唯先生成之。”田光遂行。太子自送,執光手曰:“此國事,願勿泄之!”光笑曰:“諾。”遂見荊軻,曰:“光不自度不肖,達足下於太子[20]。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傾心於足下,願足下勿疑焉。”荊軻曰:“有鄙誌,常謂心向意投身不顧,情有異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於太子,敬諾不違。”田光謂荊軻曰:“蓋聞士不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時,言此國事,願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於世,光所羞也。”向軻吞舌而死[21]。軻遂之燕[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