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長吧,桐林(1 / 3)

成長吧,桐林

電影劇本

作者:任彥芳

為紀念焦裕祿逝世50周年而作。

這是一部電影詩,也是詩電影劇本,根據作者出版的長詩《成長吧,桐林》編寫。

1963年冬,我到蘭考探望母親,與鄰居焦裕祿相識,留下深刻印象。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逝世,母親因受刺激而住院,我去探母,聽母親講了焦裕祿動人的事跡,我深受感動,回到長影後,立即向長影黨委提出寫焦裕祿劇本的要求。1965年春,長影批準我去蘭考組織電影劇本《焦裕祿》三結合創作組,得到開封地委支持。1965年4月創作組深入蘭考生活,采訪與焦裕祿有關的人員並構思劇本。8月全組人員參加蘭考四清,直到1966年2月,新華社記者的大通訊發表,我們創作組重新創作劇本。此時,中央文化部將創作焦裕祿事跡電影的任務交給北京電影製片廠,經協商決定由北影廠為主,長影廠參加組成創作組,6月,因“文革”風暴起,創作組宣布解散。1966年2月,我將自己構思的電影提綱內容寫出一部長詩《改天換地錄——焦裕祿之歌》,《文彙報》以兩個版麵發表。“文革”結束後,我將原電影提綱修改,曾交給北影廠導演,北影廠將此選題報電影局,因早一個月峨嵋廠已報了該選題,北影廠便隻好停止。1978年,我再次將電影劇本改成長詩《成長吧,桐林》發表。為寫焦裕祿電影劇本,用了49年時間,卻沒有完成,此為終生之憾事。今年是焦裕祿逝世50周年,我把長詩改為詩電影,現將提綱錄下,以紀念焦裕祿,也紀念長影最早組織寫焦裕祿而未能完成的曆史吧。

——2014年5月14日焦裕祿逝世50周年作者記於紐約

1

黃河水流向東方,在黃河水流裏融進歌聲:滾滾黃河水,多少思念淚,偉哉焦裕祿,民心是豐碑……

從黃河搖到藍天白雲下,一棵高大的焦裕祿親手栽下的泡桐樹下,林業科學家魏民、桂先夫婦正欣喜地看著他的小孫子、孫女用手臂合抱著大泡桐樹,他們要爺爺講當年他來蘭考紮根搞科研的往事。

爺爺領著孫子看這泡桐樹邊的那棵蓊鬱的鬆樹,講起他的年輕時代,那是50多年前的1963年。

2

林業大學生魏民從南方林業大學畢業,他的養父是廣東省某軍區的司令員,他教育小魏到中原蘭考去工作,改變那裏的風沙。

原來魏民是司令員當年在黃河邊追擊敵人時收養的。一次戰鬥結束後,一名戰士將一個孩子送到他身邊,因大風沙,孩子離開了父母,被丟在了風沙中……

司令員將魏民撫養大,並教育他學林業。因他是高幹子弟,同學雲嵐追他。大學分配時,因他要回河南省,他的情人也分配來河南,分配到了省城林科所。但他還是聽了父親的話,要求到黃河邊去搞泡桐實驗,以完成他的科學研究。

故事從此開始……

魏民向蘭考林業局報到後,便自己背著行裝奔向省裏的實驗點。他帶著父親送給他的小鬆樹苗往村裏走,不料起了大風,狂風漫天,他看不見道路,迷路了。這時從風沙裏走來一個推自行車的人,他將魏民的行李放到自行車上,魏民抱著小鬆樹跟著他走,在推車人的指引下,找到了他們的張莊林業實驗點。

3

實驗點條件的艱苦是小魏沒有想到的。他把小鬆樹栽下,水得自己去村裏的井台打。

小魏與縣裏的林業技術員王冠山同住草房,聽屋外狂風,屋內老鼠在房梁上跳。加上他吃不下紅薯幹麵的飯,難以入睡。他想起情人雲嵐曾勸他不要來蘭考,現在他也動搖了,是在這兒,還是在省城裏搞實驗?這樣下去會不會身體搞垮?他想起父親的叮囑。

一夜失眠,天明後,小魏挑起水桶到村邊打水,看到一個姑娘打出水來,把他的水桶倒滿,說你們在搞實驗,不能耽誤你們的寶貴時間。

他們開始到樹上測風速,小魏上到高樹上去,又見到那姑娘來幫忙,做他們的助手,她原來是村科學小組的,要做泡桐實驗,名字叫桂先。

小魏回到草房,奇怪地發現煙筒裏冒著白煙,昨晚的爐火已經滅了,這是怎麼回事?他進屋,隻見一個背影正在扇著火。

原來這是在路上給小魏指道的那人,他起來握住小魏的手,問他在這兒生活可習慣。這時那人自報名:認識一下吧,我叫焦裕祿,去年冬天剛來這縣。你家廣東,我家山東,還有共同點,加上王冠山,家在湖南,草屋雖小,胸懷倒寬。

正說著,王冠山和桂先姑娘進來了,王冠山認出那人來:你不是焦書記嗎?

焦裕祿說,我比你們年長點,就叫我老焦吧。他問桂先:你求師的事兒可說了?我們一起來找老師吧。桂先找了一本書向小魏借。焦裕祿說:多收一個學生吧,我真羨慕你們嗬,我隻讀了幾年小學,要學習科學就有不少困難,給我找本書看,也鑽它幾年,我也能和你們多點科學語言。

小魏給他們找了書。

焦裕祿看見箱邊有一把二胡,高興地拿起來,發現琴被老鼠咬了。焦裕祿看看他們的米麵,說這兒定量不高,可要藏匿好哇。老焦動手和他們一塊做飯,他說,我們還有不少困難,困難可以把人磨煉,要趁好時光,多做貢獻。你們聽說過這農家話吧,要想富,莊稼混桐樹,有什麼科學道理?農民生產鬥爭的經驗,需要用科學提供論據,這樣全縣100萬畝土地,都是你們的實驗區,研究吧,年輕人,多有意義。

老焦推車子離去。

4

小魏去城裏糧店購糧,他遞上了購糧本,營業員打量著他,問:你們是不是研究泡桐從南方來到此地?營業員把購糧本遞出來,上麵寫上了幾個字:全購大米。小魏問:今天不是紅薯幹嗎?營業員:是縣委焦書記特批的,他囑咐我們,你們從南方來災區,工作很不容易,他特意向我們講了你們研究泡桐的意義,他說,就是蘭考再窮,38萬人民也能勻出給你們吃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