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電影《鏖兵天府》中色彩藝術的解讀(1 / 3)

對電影《鏖兵天府》中色彩藝術的解讀

藝術學苑

作者:李暉

[摘 要] 在電影中,藝術手法除了音樂,還有造型、美術等,色彩屬於一種無聲的語言形式,成功運用色彩對推動電影情節的發展有很好的效果,當然對人物的塑造也有不可磨滅的作用,這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比擬的。本文通過《鏖兵天府》中用相對黑暗的色彩基調表現的一個處於岌岌可危時期卻又曇花一現的國民黨政權,同用比較鮮活且具有朝氣的視覺感染力塑造的一個如日中天、朝氣蓬勃的共產黨這兩種相對的色彩藝術分析入手,分析了色彩基調成功運用在這部電影中對主題情節表達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關鍵詞] 《鏖兵天府》; 色彩藝術 ;解讀

電影屬於一門綜合藝術,每一部優秀影片的背後,都是很多藝術手法的綜合,這些藝術手法包括音樂、造型以及美術等,為主題的塑造服務,也為情節的完善服務。色彩作為電影藝術中一門重要的語言,在帶給人們視覺享受的同時,還具有表達電影情節的功能。作為電影中的造型元素,色彩在電影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鏖兵天府》這部電影主要是用相對黑暗的色彩基調表現了一個處於岌岌可危時期卻又曇花一現的國民黨政權,與這些對應的是,用一種比較鮮活和具有朝氣的視覺感染力塑造了一個如日中天、朝氣蓬勃的共產黨。

一、有關電影《鏖兵天府》的總體概述

《鏖兵天府》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在1949年,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在雲南、貴州以及四川等地展開了摧枯拉朽的戰役,這是繼遼沈戰役、淮海戰役以及平津戰役之後的戰爭。當時進軍西北的是第一野戰軍,其中第十八兵團主要是由大將軍賀龍率領,在秦嶺一代活動,主要是為了牽製國民黨胡宗集團;同時,第四野戰軍進軍湖南與兩廣地區,劉、鄧第二野戰軍也悄悄跟隨其南下,達到了對蔣介石成功蒙蔽的目的,在第四野戰軍兩個軍的幫助下大舉消滅了守護川東門戶的宋希濂軍事集團。其後,二野第三兵團攻入川東,第五兵團攻入貴陽,第四兵團攻入雲南,十八兵團兵分三路由秦嶺南下入川,徹底完成了對胡宗南軍事集團的戰略大包圍。同時,也充分利用國民黨內部矛盾,成功地策劃、促成了四川地方將領劉文輝、鄧錫候、潘文華等倒戈起義。最後一野十八兵團與二野四兵團南北夾擊,在西昌勝利地結束了國共兩黨在大陸上的軍事鬥爭。

二、電影《鏖兵天府》中色彩基調的控製藝術

(一)電影《鏖兵天府》中色彩基調的控製

色彩基調也是畫麵的表現基調,主要是一部影片中或者在影片的某個段落中,以其中一個色彩作為主導來進行統一的色彩基調構築。電影主要是通過視覺效果的傳達來表現其藝術性的,因此,我們在關注一部電影的時候,首先就是要看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看是不是能帶給觀眾美的享受,色彩運用的恰當,就能讓觀眾看著舒服。一般情況下,控製色彩基調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對於電影中表現元素進行直接的控製,例如,可以利用服裝或者化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色彩的飽和度,但是其對自然元素卻是沒有辦法控製的,屬於一部分的控製;第二種方式是利用攝像機進行調色控製,這一種方式特別容易受到現實條件的影響,效果也是有時好,有時壞。即使可以在後期進行調整,但是最終效果在調製的時候損耗掉了;最後一種是在電影後期運用電腦進行劃分總的調製。《鏖兵天府》與電影《集結號》有所不同,《集結號》的色調是冷灰色,而《鏖兵天府》的色彩基調主要是暖灰色基調,加上其他各種形式的彩色灰,把那種透露著曆史塵埃的灰色基調混成一股蓄勢待發的強力色彩感,這種蓄勢待發如演奏的交響樂,把莊嚴性與時尚型融為一體。在電影創作過程中,色彩不僅僅局限在現實中的含義,還參與到敘事中,再加上色彩本身具有的感情特性以及拍攝人員的技術和角度、光線等手段,之後製作者精心選擇場景,依照影片的風格不同,對光線和色彩的使用做出構想和應用,借此創造出風格統一的藝術作品,就完成了電影主要的畫麵構圖,能向觀眾傳達出一種超越故事層麵之上的內容。《鏖兵天府》的色調是明淨的,跟這個故事的主題一樣,色彩處理得是不是恰到好處,跟電影製作人員對於作品風格的看法和電影情節的理解相關。要在這個基礎之上對於畫麵和基礎色調進行控製和處理,這樣才能更好塑造人物形象,展現故事情節,提高情節的感染力。站在理論的角度方麵來說,要把電影作品要表達的內容以及電影主題來進行色相和飽和度等方麵的調節,有機結合色彩這幾個方麵的內容。比如,在電影《鏖兵天府》中,整部影片主要是一種暖色調,在此基礎上加上一些老式電影的蒙塵效果,還有一些比較淺的劃痕效果,用草黃色以及褐灰色等色調,來突出國民黨軍隊的奢華。要是具體細分,《鏖兵天府》這部電影的主要色彩基調藝術還要從其直接控製方麵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