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金陵十三釵》的藝術魅力及音樂韻味(1 / 3)

解讀《金陵十三釵》的藝術魅力及音樂韻味

藝術學苑

作者:馮曄

[摘 要] 張藝謀首部執導的戰爭史詩電影《金陵十三釵》是根據作家嚴歌苓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作品以磅礴恢宏的殘酷戰爭場麵、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強烈對比的色彩、富有魅力的配樂、深入人性的主題將中國現代史中的重大事件表現得慘烈悲壯,讓觀眾不禁對中華民族曾經的苦難感到痛楚,也深切感悟到電影背後導演為我們帶來的人性與責任的思考。本文對電影《金陵十三釵》的藝術魅力與音樂價值研究,以便更為全麵地了解這部震撼人心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 張藝謀;《金陵十三釵》;配樂;藝術魅力;人性;責任

電影《金陵十三釵》是以1937年日軍侵占南京之後的血腥屠城事件為背景所展開的故事,主要描述了在一座天主教堂中,一個冒充神父的美國人,一群躲在教堂之中的女學生,14個為了逃避戰火的妓女與拚死抵抗的軍人傷兵。這些人麵對生與死,開始了人性的較量。與傳統關於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作品不同,這部作品並沒有將重點放到戰爭上,張藝謀很少去拍攝一些氣勢宏大的戰爭場麵,也不會過於詳細描繪南京大屠殺中慘絕人寰的畫麵,甚至沒有用大手筆去重現侵華日軍的多種暴行,而是在相對安全的教堂內展現出一段飽含屈辱、虐殺的真實曆史,體現出在抗日戰爭中,上到軍人、下到風塵女子多類人群的人性價值。可以說這部作品給予看慣南京大屠殺題材影片的觀眾新鮮視聽感受,電影用全新的形式詮釋了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國難當頭之時所迸發出的最純淨的人性之美。

一、電影《金陵十三釵》的獨特藝術魅力

(一)蕩氣回腸的浴血犧牲

影片給予觀眾的巨大震撼就是一支本來可以順利出城的中國軍隊,為了去保護女學生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浴血奮戰,甚至幾乎全部犧牲,最後隻剩下了李教官與遍體鱗傷的士兵王蒲生,本來李教官能夠悄悄逃離,但是他並沒有離開,而是選擇了堅守陣地,最終將女學生從日軍侵略者獸行中救下,而自己也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生命。

張藝謀著重塑造出一群為了國家甘於舍棄生命、英勇奮戰的軍人形象,而這些形象毫無疑問是偉大的,在這些充滿暴行的侵略者麵前,這些軍人的犧牲精神讓人欽佩與震撼。他們甘願放棄自己的生命而與日軍奮勇拚搏,隻為了去保護女學生,這讓我們看到中國軍人骨子裏的英勇氣概:為了去炸掉日軍坦克,十幾名軍人不惜用身體做盾牌阻擋,最終犧牲了年輕的生命;為了從日軍殘忍蹂躪中救出女學生,李教官挺身而出。這些軍人單純、勇敢、忠貞,用生命捍衛了中國軍隊的尊嚴,讓看過電影的觀眾感動、感歎。

(二)身份轉變後的人性升華

電影中的約翰並不是真的神職人員,在教堂中隻是為了去掙神父的安葬費。在知道教堂並沒有錢後,他斷然拒絕了陳喬治的請求,並且在教堂中不斷翻找值錢的東西。當玉墨等人來到教堂之後,他浪蕩不堪地用汙穢的語言與她們調情。當日軍來到教堂的時候,他隻是膽小地躲進了衣櫃中,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最開始,約翰隻不過是一個為了一己私欲而生存的小混混。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貪婪虛偽的人,在聽到女學生呼救之時,他的良知告訴自己不能這樣袖手旁觀,因此迅速穿上了神父的袍子,手舉著紅十字旗幟,高聲呐喊“住手!這裏是神聖的地方”的時候,他曾經封閉黑暗的內心開始變化,人性的光輝開始散發出來。假如說這一次的挺身而出是出於一種良心的覺醒,那麼在與玉墨談話之後決定留在教堂中是約翰真正實現了身份的轉變。之後,在去尋找豆蔻與香蘭的路途中,約翰碰到了美國同伴,同伴說服他趕緊逃生,但是約翰在內心掙紮一番之後毅然放棄了逃生的機會,而是選擇留下來去幫助學生與妓女們,這時候約翰完成了人性的救贖與身份轉變過程。從一個曾經隻知道撈錢的騙子,到後來人道主義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