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金陵十三釵》的藝術魅力及音樂韻味(2 / 3)

要說到電影中實現身份轉變與人性升華,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以玉墨為代表的妓女群體。在我們的印象中,從古至今妓女都是被人看不起的特殊群體,她們的生命讓旁人會覺得十分廉價,在多數的電影與文學作品中也得到了否定性評價。《金陵十三釵》中,這些風塵女子剛出場給予觀眾一種輕浮猖狂的印象,她們談吐露骨、行為放蕩不羈、衣冠不整,在教堂中喝酒、抽煙,與外國人調情,似乎國家遭受的危難與她們無關。這樣囂張跋扈、浪蕩不羈的群體,一定會與本質純樸的女學生產生巨大的矛盾衝突,但是在國難當頭、親人朋友被害的無盡痛苦麵前,這些衝突早已顯得過於渺小。看到曾經救過自己的女學生將要經曆自己原來遭受的不幸時,這些妓女勇敢地站了出來,在約翰過人的化妝技術下,她們裝扮成了一個個清純的女學生模樣,隨身帶著刀子與將要來臨的災難赴約。這些秦淮妓女盡管曾經誤入風塵,但是卻能夠在危難之中感悟到什麼才是人性的高貴與醜陋;盡管出身下賤,但是內心的良知依舊存留。剛到教堂的時候,這些女人無盡地撒潑猖狂,但是在緊要關頭,顯露出來的人性光輝完全遮蓋住醜陋往事,其實她們也害怕日軍,就像小蚊子在上車前大聲哭喊道:“我不是女學生,我不去……”其實這些女人也想繼續活在這個混亂的社會中,也正是因為這樣,塑造出來的形象才更為真實。盡管身處社會底層,遭受了無盡的把玩戲弄,難以脫離從古至今背負的罵名,但是麵對生死關頭,卻能夠用純淨的心靈救贖別人。這些女人心中經曆了從昏昏沉睡到喚醒良知的過程,十三釵們散發著人性光芒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但是也走向了人性的光明出口。

二、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音樂韻味

(一)貫穿於電影始終的民族元素——琵琶

我們在看整部影片時候,都能聽到悅耳的琵琶彈奏聲,尤其是在影片最後“十三釵”在玉墨獨自彈奏琵琶時演唱的江蘇民間小調《秦淮景》。這首小曲是電影音樂總監根據江蘇民間小調《無錫景》改編而來的。這首歌曲曾經在妓女、歌女群體中流傳很廣,如今電影創作者們根據影片內容與角色設定改編成了適合《金陵十三釵》中的歌曲,並且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將要替代女學生參加慶功會的時候,“十三釵”彈奏琵琶演唱這首小曲,契合了歌曲與秦淮女之間的微妙關係,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再一次出現,凸顯出了電影主題,並且這首小調也代表了秦淮女的身份認同。秦淮女對《秦淮景》的演唱,能夠完美契合故事情節,體現出文化內涵中的歸屬感,然而這時候出現的歌曲並不單單具有身份認同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借助歌曲來對秦淮女們悲慘命運的展現與感歎。歌曲的出現,讓我們看到秦淮女人生的悲壯,古人雲“商女不知亡國恨”,但是在此時我們必須對這些女人感知國恨並勇於奮戰的行為肅然起敬。這時候電影中響起的琵琶旋律是符合人物與情境的,假如換做是交響樂,盡管也能夠對電影畫麵作為補充,但是對於凸顯主題的作用卻是不夠的,也難以有效襯托出情境效果。有些人覺得這些秦淮女行為雖然果敢,但是並不能改變她們的形象,然而筆者想說,在歌曲旋律出現的時候,所有觀眾都為之震撼與感動,透過跳躍的音符,我們看到了“十三釵”對日軍堅決鬥爭的勇氣與信念,而這些信念是借助樂曲與她們看似嬌柔實則堅毅的身姿表現出來的。所以,在電影中安排推動故事情節、襯托人物形象的音樂是十分重要的,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可以升華主題。

(二)中西方音樂元素的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