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離婚前規則》的都市人精神困境解讀(3 / 3)

這種發生於戀人之間、兩代人之間的理解困境使個體的精神世界陷入壓抑與孤獨的境地。由於理解的缺乏,初衷與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努力越多,挫敗越深,最終使本該相互扶持、相互依賴的關係變成相互排斥、負累,甚至是怨恨。

三、自我的迷失

《離婚前規則》中,愛情的挫敗與理解的困境的直接結果是使個體陷入自我的迷失。首先,在不同的主人公身上都不同程度體現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衝突。當他們陸續從單身男女的無拘無束轉向必須承擔責任的婚姻生活,其生活的巨大轉變,對主體從前的自我認識帶來很大的挑戰,特別是這種變化又來得如此突然。

這種衝突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一方麵是個體掌控自我的艱難。剛出校園的王明軒曾對父母說,結婚就是“兩個相愛的人受得法律的認可,組成幸福的家庭。結婚就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戶口本,第二身份證”。然而,當文浩與亞彤閃婚後,他卻奉勸道“結婚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此時的他已經深深感受到,當背負一個家庭時,很多事情不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發展。王明軒之所以努力地工作是為了使家人生活得更好,薪酬待遇超越了職業理想成為工作選擇中的決定性因素。與其相比,文浩是一個自覺的反抗者。他認為一個人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是難得的。他不在乎物質上的寡淡,而執著於自己的理想,對未來亦滿是憧憬。但文浩後來事業的失敗與婚姻的破裂,卻讓觀眾看到了在這樣一個模式化、物質至上的社會中,個體的弱小與堅持理想的無奈。沒有物質基礎不但理想難以實現,就連自己的尊嚴也難以維護。

另一方麵,《離婚前規則》中,現實與理想之間難以調和,加之精神世界的孤獨狀態,使主人公對生活越來越缺乏安全感。為了克服這種焦慮,他們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選擇。王明軒由於缺少精神慰藉而與同事方婷發生了曖昧關係,卻被方婷出賣,痛苦地認清了自己;薪瑤開始希望通過懷孕來挽回自己的婚姻,但終於認識到這段婚姻的失衡,而坦然接受分手;張小凡由懦弱變得堅強,放棄了對黎昕的等待;文浩則逐漸開始麵對現實,決心從頭做起。可見,自我的迷失造成主人公身心痛苦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重新認識自己,建立自我認同感的需求和動力,雖然這個過程經曆了很多曲折,但每個人都從中有所領悟,獲得了成長。

綜上,《離婚前規則》通過三條並行的敘事線索分別展現了這三對不同社會階層、性格與理想的年輕人麵對愛情與婚姻的不同態度與抉擇,涉及了現代都市中閃婚、裸婚與隱婚等各種現象與問題,展現出年輕人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所麵對的理想與現實、感性與理性、精神與物質等各種矛盾與衝突。可見,電視劇之所以能贏得廣泛的受眾群體,不僅在於其自身所具有的藝術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其平民的敘事視角、通俗易懂的畫麵語言,以及濃鬱的時代氣息,始終與大眾的日常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係。[3]這正是該劇獲得觀眾喜愛的重要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 張育華,蓋 琪.縱觀30 年中國電視劇的敘事流變[J].當代電影,2008(10).

[2] 代輝.電視劇類型與受眾審美心理研究[D].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12.

[3] 陳旭光.當代影視文化研究[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桑豔霞(1976— ),女,山東德州人,碩士,德州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