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解的困境
《離婚前規則》中,導演不但向觀眾展現了時下中國社會中愛情的失常狀態,也進一步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在理解上的困境。溝通的失敗是導致愛情與婚姻生活走向危機的重要因素。人與人之間的精神疏離,也導致了個體的精神壓抑與孤獨。
首先,這種理解的失敗體現在愛人之間。王明軒與蔣薪瑤結婚後,兩人所處環境逐漸變得不同。王明軒步入了競爭激烈的社會,在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個人價值,爭取得到他人的認可的同時,也真切地認識到生活的物質壓力與個體在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的艱難。蔣薪瑤則依然沉浸在往日的浪漫愛情當中。她精心選房子、忙碌著裝修、想著用份子錢去度蜜月。一個發現生活是現實的,一個則強調婚姻是浪漫的。婚後一直不曾步入社會的薪瑤一方麵,完全不了解生存的艱難與壓力,另一方麵對丈夫產生了完全的依賴。兩人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實際上精神的交集卻越來越小。兩者在同一語境中的對話基礎也越發薄弱。張小凡與黎昕、趙亞彤與文浩則一個奉子成婚、一個一時衝動,僅僅經曆了短暫的戀愛期,便在許多問題都不甚明了的情況下匆匆開始了婚姻生活。更令人覺得離譜的是,在向趙亞彤求婚後,文浩結婚證已經拿到手裏才發現自己對亞彤的狀況完全不了解,甚至對其所從事的工作、家庭住址、出身背景都全然不知。這種婚前基礎的缺失造成的理解困境可想而知。
劇中幾對主人公所選擇的畢業就結婚、閃婚以及奉子成婚等結合的方式,導致愛情到婚姻的過程缺少了一個平穩過渡期。對於王明軒與蔣薪瑤來說,他們缺少從畢業到走入社會的環境轉變的心理過渡。畢業後的不同選擇使兩者的生活環境逐漸疏離。對於文浩和黎昕來說,都缺少對對方的了解,實際上這兩對戀人在相識之前的生活軌跡截然不同,其相遇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彼此之間甚至沒有什麼共通之處可言。這些都決定了這三對戀人必須在婚後經曆漫長而痛苦的磨合期,來彌補這項缺失。
其次,這種理解的困境同樣體現在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兩代人之間。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無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備受重視。親情與家庭的和諧是個體生活的核心,甚至作為其人生的信仰而存在,即所謂的“家和萬事興”。但現代城市中,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方麵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從小到大的一切事宜幾乎皆由父母包辦。這導致他們沒有經過任何生活曆練。在組建自己的家庭之後,他們缺乏成熟、冷靜的心態來麵對和解決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王明軒與蔣薪瑤為了結婚艱難做通了父母的工作,卻隻因一個昂貴的馬桶便鬧起了分手;張小凡由於遭遇了感情的欺騙而輕易選擇自殺;文浩更是緊張得不斷逃避,沒有勇氣去見亞彤的母親。另一方麵,中國家庭中傳統的等級製,使兩代人之間缺少一個平等溝通的前提。長輩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他們往往一廂情願為子女安排生活的進程,並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決定是拒絕還是接受晚輩的請求。而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已經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通常仍做不到經濟上的獨立。對長輩經濟方麵的依賴使其在爭取選擇權利的過程中,處於明顯的劣勢位置。這一困境集中體現在王明軒與黎昕身上。文浩之所以不能得到嶽母的認同,實際上也是與其經濟來源的不穩定有很大關係。亞彤母親在兩人的感情中間,扮演了一個最終裁決者的角色,充分體現出兩代人理解上的困境及其所造成的悲劇性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