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離婚前規則》的都市人精神困境解讀(1 / 3)

《離婚前規則》的都市人精神困境解讀

影視傳播

作者:桑豔霞

[摘 要] 《離婚前規則》通過三條並行的敘事線索分別展現了這三對不同社會階層、性格與理想的年輕人一波三折的情感生活,以及麵對愛情與婚姻的不同態度與抉擇。該劇涉及了現代都市中閃婚、裸婚與隱婚等各種現象與問題,展現出年輕人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所麵對的理想與現實、感性與理性、精神與物質等各種矛盾與衝突。本文從失常的愛情、理解的困境與主體的自我迷失出發,探討了《離婚前規則》所展現的現代都市中人的精神困境。

[關鍵詞] 《離婚前規則》;現代都市;情感生活;精神困境

電視劇作為現代社會大眾藝術形式的一種,在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的今天,始終擁有著最廣泛的受眾群體。其與現實語境、時代精神的巨大親和力以及在敘事美學方麵的廣闊發展空間,[1]都進一步展現出這一電視節目形式的旺盛生命力。電視劇對社會問題的直觀揭示,對社會心理的敏銳洞察,及其節目形式的親和力與時效性等,都是其他藝術形式所難以匹敵的。[2]2012年的《離婚前規則》向觀眾講述了三對“80後”都市男女一波三折的戀愛與婚姻生活。該劇以愛情為核心,但卻並非抽象演繹婚戀主題,其涉及的社會問題廣泛而複雜。並且,人物設置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與典型性。本文從失常的愛情、理解的困境與主體的自我迷失出發,探討了《離婚前規則》所展現的現代都市中人的精神困境。

一、失常的愛情

擁有一份純真與浪漫的愛情、一個和美幸福的情感歸宿,是每個人探尋與追求的重要生命主題之一。在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人們對真誠愛情的渴望更加強烈,但卻愈發可遇而不可求。從幾對主人公的愛情經曆中,觀眾再一次明白所謂的“真愛無敵”隻是一個美麗的童話,現實生活是如此真實和殘酷。愛情不再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也無法為個體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活力量與生存目標,反而成為易碎品和奢侈品,成為生命的羈絆與負累。

在《離婚前規則》中,愛情無時無刻不被套上物質的枷鎖。在物質這一客觀而強大的陰影之下,幾對主人公的愛情都無可避免成了先天畸形的早產兒。電視劇開篇首先向觀眾展現的是王明軒與蔣薪瑤經曆了生死考驗的愛情。兩人生發於象牙塔中的愛情是發自於內心,不摻雜任何世俗因素。在過山車上,當王明軒的安全帶意外斷開,蔣薪瑤也義無反顧解開自己的安全帶,與其緊握雙手。王明軒的一句“就算這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刻,隻要能跟你在一起,我死也甘心”成為這段戀人的愛情宣言。然而,曆經死亡考驗的愛情,卻經受不住世俗生活的打磨。物質成為愛情最大的敵人,頑固地橫亙在兩人追求幸福的道路上。

在現代社會,愛情已經無法脫離房子、工作、柴米油鹽、贍養老人、兩代人之間的代溝等問題而抽象存在。身為北京人,大明的母親堅決反對,認為薪瑤勾引自己的兒子,是為了在北京找一個長期飯票。而新瑤的母親也考慮到大明的北京戶口、北京住房,才對其表示滿意,並痛快同意兩人剛畢業便結婚的決定。當物質及其關聯產物成為一種普遍評價標準,結婚自然成了一件麻煩事。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張小凡也同樣如此。畢業幾年仍然一無所成,加之生性單純軟弱常被上司騷擾,工作不得不一換再換。小凡工人家庭出身、自身學曆不高,使其事業向上發展的空間極大受限。當出手闊綽的黎昕出現在小凡麵前,當她坐在紅色敞篷的奔馳跑車當中,內心的波瀾起伏可想而知。一方麵,張小凡的單純與物質生存的要求,使其盲目走進婚姻之中。另一方麵,黎昕結婚的初衷就更加與愛情無關,而是為了能得到更多的錢。這些都為兩人的婚姻危機埋下了伏筆。

物質與情感的衝突一直以來都是個體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問題。金錢指向人的物質性生存,而情感則關注人的精神性生存。其本質是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衝突。事實上,這對矛盾的存在是恒久和客觀的。兩者之間的不協調,激發個體去克服問題,完善自我,從而實現一種相對和諧的生存狀態。王明軒在結婚之後不但要努力工作養家,還要應對各種家庭矛盾。感情生活不但未能提供給其努力向上的力量,反而成為導致其事業一敗塗地的關鍵因素。這表明在當今的都市生活中,這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其積極意義,而成為個體發展的桎梏。這種物質與情感的近乎絕對化的排斥狀態,揭示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傳統思想的桎梏未被突破,以物質為標準所形成的一整套新的生活規範,正逐漸成為一種思維定勢,使個體的生存趨近於模式化與機械化。此外,張小凡、蔣薪瑤與文浩在婚前婚後遭受到對方家長的輕視,與其所擁有的物質條件有著直接的關係。這體現的正是物質等價於生活尊嚴的模式化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