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眾藝術的大眾擔當
影視傳播
作者:王乙涵
[摘 要] 中國作為電視劇生產的大國,麵對著龐大的收視群體,其在展現現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也擔負著審美和教育的責任。要讓電視劇立足於中華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彰顯中國夢,創作人員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品位和藝術追求,還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足夠清醒的文化自覺,以作品展現良好的國家形象,實現寓教於樂、以文化人,以肩負電視劇藝術對大眾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關鍵詞] 電視劇; 大眾藝術; 價值觀; 國家形象; 以文化人
起步於1958年的中國電視劇,經過60多年的發展,早已形成與電視機擁有量相匹配的發展速度,成為生產、傳播和收視的大國。麵對著龐大的收視群體,電視劇作為覆蓋麵積最廣、影響力度最大的大眾藝術形式,其在記錄時代變遷、展現現實生活、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必然擔負著審美和教育的責任。要讓電視劇傳遞正能量,彰顯中國夢,創作人員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品位和藝術追求,還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足夠清醒的文化自覺,以肩負電視劇藝術對大眾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一、把塑造美好的國家形象
作為電視劇創作的第一要務 “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的體現。”[1]在全球一體化的語境下,大眾傳媒對於國家形象的塑造顯得尤為重要。而電視劇作為普遍傳播的大眾藝術,能以最直觀的視聽覺感受和最通俗易懂的講述方式完成對國家形象的展現和建構。
毫無疑問,凡是以國家公職人員為主要人物的電視劇作品都能表現國家形象。如表現海關生活的《國門英雄》,表現法官生活的《大法官》,表現中國軍人的《士兵突擊》,表現特種兵的《我是特種兵》,表現警察的《警察故事》等;此外,表現重大曆史事件的如《東方》《解放》,表現隱蔽戰線鬥爭的如《誓言今生》,表現領袖生活的如《恰同學少年》,表現工業化進程的如《鋼鐵時代》,表現農村生活的《希望的田野》,表現改革開放的《下海》,表現農村醫生的《生死相托》等也從各個方麵體現著國家形象;還有表現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曆史人物如《鄭和下西洋》,表現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商人同外國侵略勢力鬥爭,努力發展民族工業的《向東是大海》……觀眾能夠從劇中人物的身上看到中華民族自強自立,頑強不息,為打擊醜惡、鏟除邪惡、保護人民大眾,前仆後繼、奮鬥不息、不怕犧牲的精神。
當然,並不隻有嚴肅的主旋律題材電視劇才能表現我們的國家形象,反映普通人家庭生活的都市情感、倫理題材、虛構的抗日、諜戰題材、宮廷曆史題材甚至神話傳說題材都可以從方方麵麵體現我們的國家形象,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關鍵看電視劇的創作者如何去解說中國故事,如何塑造中國人物。不管是什麼題材,創作者如果不僅僅是為了博取收視率刻意誇張醜惡,而是嚴肅認真地挖掘真善美,同樣可以體現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表現美好的國家形象。如果劇中人物表現得足夠堅強有力,那麼作品的國家形象就堅強有力;如果劇中人物過多鉤心鬥角爾虞我詐,則我們的國家形象就容易遭到變形與扭曲。電視劇的創作者要了解和熱愛我們的國家和文化,才能創作出堅強樂觀的人物和積極奮進、溫暖人心的故事。
如都市情感劇《媳婦的美好時代》。通過兩個年輕人的婚姻故事,探討了當代都市家庭的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以及涉及的各種家庭倫理問題。該劇播出以來,不僅以獨特的幽默溫馨和極強的現實意義征服了中國觀眾,在海外播出也廣受好評。其講述的家庭故事所傳達中國麵貌和時代精神代表著中國家庭的主流形態,其涉及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都是積極正麵的。正因如此,《媳婦的美好時代》也成為普通題材積極建構國家形象的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