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電影美學嬗變與再審視
學術論壇
作者:向瑾
[摘 要] 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新時期思潮迅速地蔓延至多種藝術形式的範圍中,而電影作為重要藝術形式構成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後現代電影並不是一種單一的電影類型,而是某些作品產生出一種後現代話語融入電影新主流話語的龐大體係中,因此吸引了諸多電影工作者的注意。本文將焦點關注於新時期後現代電影藝術風格特點與美學特征,結合後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進行反映和反思,並對電影中的後現代發展進行一些思考。
[關鍵詞] 後現代主義;新主流話語;美學特點;藝術內涵
有些人鄙夷後現代電影,認為是一種“反叛人類藝術追求真善美統一的偉大傳統”為其邏輯出發點的“徹頭徹尾的庸俗專政”,而這在於此電影包括了現代主義時代局限性的遺傳基因。曾經有人熱情地呼喚它為“並不遙遠的神話”時期,甚至認為今後“後現代電影意境要開始成為世界電影的主流”。本文將焦點關注於新時期後現代電影藝術風格特點與美學特征,結合後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進行反映和反思,並對電影中的後現代發展進行一些思考。
一、後現代藝術的美學嬗變
關於“後現代”一詞,查閱資料可得知最開始起源於建築領域,一些極力反對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設計的人們在倡導設計建築時候必須要著重考慮到居住人們的需求。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奧塔就認同了這樣的觀念,並且徹底否定了傳統“元敘事”哲學原理與內容。在奧塔思想中將後現代主義文化視為是一種全新的精神抑或是價值模式,而具體出傳遞模式與呈現結構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論等。在他看來,這種全新的敘事表現的中心思想是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思想與觀念,而正是這樣的不同觀念構成了整個世界。所以他認為這些瑣碎的小事更值得被人們關注,因此可以看出,在出現後現代主義文化之後,對之前的現代主義文化是一種徹底否定態度。而具體到後現代主義作品的特征則為一種無中心、反權威、無深度、平麵化、嘲諷、拚貼的表現手法。
在受到這種後現代主義思想影響下,當時全世界範圍內出現了一大批凸顯出後現代主義特征的電影作品。筆者認為這種後現代電影作品並不是單一的電影類型,而是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世界觀 思想,並且能夠帶給人們的信息是:純粹的口味已經消失,取代的是雜亂拚湊的多重口味。電影創作者將影視藝術觀念逐一地引導為自主化與個性化,並且將人們話語的重心偏向於主觀世界與現實,逐漸構成了一種顛覆主流的敘事模式。
二、後現代電影的美學特征
(一)不同尋常的敘事結構模式
很多後現代電影創作並不相信傳統“元敘事”,盡管批判曆史的連續性,但是依舊相信未來,所以使得電影失去了完整結構,重現了重組、拚湊、偶然得到等現象,進而導致碎片或者部分取代了整體。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國電影《羅拉快跑》,導演在創作中使用大量全新的表現手法,例如黑白彩色相間、高速攝影技術、快慢鏡頭、分割鏡頭以及MV等手段,而這些手法全部拚貼在一起,讓電影顯得絢麗非常。電影開頭就出現了這樣的一段旁白讓觀眾迅速進入到電影世界中,“人類,也許是全世界最為神秘的物種,但是我們始終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我們是從哪裏來的?將要去哪裏?又該怎樣走出去?怎樣去確定是與非?為什麼始終不肯相信這一切?許多答案具有相同的答案,在找到答案之後接著來了新問題,而下一個答案又引來新的問題,在最後是不是一樣的答案?”之後,電影中出現的一個警察對著鏡頭說,“接下來,遊戲還要進行九十分鍾,這就是我所知道的全部。剩下的,就全部是理論了。”之後說了一句 “讓我們開始吧”,他把手中足球踢到了空中,電影畫麵開始變成了卡通,羅拉在鏡頭中飛奔。通常在電影背後會存在著創作者的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主題,但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不到它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並不想擔任“裁判”的角色,他隻想將電影擺在觀眾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