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與心態:當代影視美學之精神審視(1 / 3)

生態與心態:當代影視美學之精神審視

學術論壇

作者:葉佑天

[摘 要] 影視作品的生態審美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深入思考已成為趨勢,近年來,影視文化的綠色思考普受關注。基於此,本文立足兩點:其一是對傳統影視作品中宣揚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科技主義”進行客觀批判;其二是對人類欲望“逾界”心態的反思,召喚綠色情緒的“回歸”。以此闡證當代影視作品隻有深入思考“綠色”生態命題,全麵審視人類對於詩意生活的渴望,時代精神從而得以彰顯。

[關鍵詞] 影視作品;生態;心態;批判;回歸

基金項目:本文係湖北美術學院校級項目“基於湖北美術學院新型網絡娛樂化學習模式視覺藝術平台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2010)。

人類步入21世紀,在急速推進的數字媒介擴張及迅猛發展的全球化等合力的交織作用下,伴隨著傳統中國艱難曲折的文化跋涉,中國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景觀,特別是人文研究領域介入生態問題尤為明顯。長期以來,傳統影視界極少關涉於此,而由其引發的對於影視作品相關問題的思考也極具前沿性和熱點性。由此可以說,對於生態問題的介入性、反思性、批判性是新世紀以來,生態美學在影視作品發展建構過程中逐漸體現出的一種愈加明晰的思想和學術品格。正是這類影視作品開啟了一種新時代理想的、審美的人生,一種“綠色的人生”。

一、生態的批判

近年隨著生態美學研究在文藝方麵的深入,國內的影視工作者開始倡導,生態批評的核心在強調作品研究應該設法使讀者重新回到與自然的“接觸”中,從而改變過去主宰影視作品研究的人本主義和科技主義的批評立場。這才引發了影視作品與自然、自然與人、人與社會的詩意關係加以深層的全麵反思,由對自然生態的關注走向社會生態、文化生態、精神生態領域的精神審視。

(一)中心的傾覆:“人本主義”

在海德格爾看來,重整破碎的自然與重建衰敗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因為“動物與人一樣,都應當有生命的尊嚴,不應被辱沒”①。一大批具有良知的影視創作者,以影視為形式武器,激烈抨擊傳統的人本思想,在視聽語言的體係下,對於殘暴踐踏自然的行為提出了質疑。在傳統的影視中,不乏《老人與海》之類宣揚“人類中心主義”作品,以此確證人類克服自然、征服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從環境倫理學的視角來看,人類有必要進行深刻反思。長期以來,人類總是希望按照自己的主觀願望來美化自然並改造之。在與自然的爭鬥中,最終迫使“高山低頭”“河水讓路”,但對於地球資源的無盡占有與破壞帶來的後果卻從不加思考。中國傳統審美的“花自飄零水自流”最高境界瞬間被擊碎,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理想也成為幻影。

不可否認,現代化進程使得科技迅速發展,物質生產能力大大提高,這極大催生了人類戰天鬥地的野心,進而導致了“人類中心主義”意識的形成。人欲的不可控、人性的感性化、人道的淪喪,使得全人類陷入到“集體無意識”狀態,導致思考能力的喪失。其實,人原本是動物,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神聖的價值,人,隻是大地的守護者,世界萬物不存在尊卑主客之分。事實上,《後天》等影視大作已經全麵思考這些問題。同時,破壞綠色生態導致的危險也在現實中輪番上演,印度海嘯、全球“非典”等,作為影視創作者,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這些問題。必須看到人與自然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綠色生態精神正是要撕裂他們之間的主客對立局麵,對“人本”進行批判與反思。

(二)文明的偏頗:“科技主義”

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的高度發展,人類征服世界與自然的欲望一發不可收拾。人類能力的急劇膨脹,人類正是以科技為手段,企圖幹預和控製自然,這種危險的觀念曾經在很多影視作品中視為“英雄的行為”。事實上,這種不以為然,反以為傲的思維持續了很多年,直到生態美學觀念日趨成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