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定都誌丹的意義(2 / 3)

2.真誠地接待了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成功地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宣傳了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的革命主張和陝北蘇區的真實情況,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對蘇區的政治輿論封鎖。

1936年7月初,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經宋慶齡介紹,在我地下黨的負責護送下順利進入陝北蘇區。首先到達前敵總指揮部安塞縣白家坪,受到了周恩來的親切迎接和熱情招待。斯諾於7月9日、10日兩次采訪了周恩來。在采訪中周恩來如實地向斯諾介紹了1927年中國大革命和1935年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和共產黨人在失敗中所犯的主要錯誤。當斯諾問到中國革命的前途時,周恩來肯定地回答:“中國革命無疑正接近一個新的高潮,他將通過抗日運動而取得勝利,成效將取決於群眾運動的發展,把群眾組織起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其次是要有民族的抗日運動,蔣介石的擴張政策將隻會削弱他的領導權,一旦抗日戰爭爆發,他的領導權就注定要毀滅。”隨後周恩來為斯諾作了為期92天在蘇區采訪的行程安排。

7月14日,斯諾來到革命紅都誌丹縣(原保安縣)。受到了中央領導和誌丹縣人民群眾的熱情歡迎和接待。斯諾在誌丹期間,中央對其生活起居安排周全備至,張聞天、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自陪同斯諾一起吃飯,招待儉樸但熱情有加,談笑風趣但不失禮儀。斯諾從周恩來、張聞天、毛澤東等共產黨人身上獲得的第一影響,怎麼也不像國民黨蔣介石所說的中國共產黨是赤匪、共產共妻。7月16日,毛澤東接受了斯諾的第一次采訪。采訪中,毛澤東對斯諾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著名談話,科學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對目前國內外時局的看法,深刻地分析了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的形勢和開展國內國際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確地回答了斯諾關於“在什麼條件下,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和這個戰爭發展的前途”的提問。“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7月下旬,斯諾按照周恩來的安排,在胡金魁、李長林等同誌的陪同下前往西征前線作戰地采訪。在前線斯諾先後采訪了彭德懷、聶榮臻、左權、程子華、徐海東等紅軍的高級將領,深入到兵營體驗紅軍將士的生活,翻看了紅軍將士衣服兜裏裝的學習筆記本,參加了紅軍識字班的學習討論會,與紅軍戰士進行了直接對話,參觀了工兵、步兵、騎兵、炮兵的演習訓練,參觀了紅軍的兵工廠、被服廠、鞋廠、製藥廠和一所醫院。在采訪途中,斯諾還深入到農村,走村串戶,參觀了農村合作社,與農民群眾交談,了解蘇區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斯諾還自己出錢買雞蛋、買雞,知道蘇區的物價便宜,老百姓雖貧窮,但能生活自給,還能給黨中央和紅軍提供足夠的物資保證。蘇區老百姓樸實的語言:“紅軍是我們老百姓的子弟兵,為我們的權利打仗,我們就要擁護和支持,我們都願意當紅軍。”這使斯諾了解到蘇區的人民心向著共產黨、向著紅軍、向著蘇維埃政權。

9月下旬,斯諾從西征前線采訪回到誌丹。23日,再次采訪了毛澤東,這次毛澤東對斯諾作了《論統一戰線》的著名談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日本侵略日益加劇,它所造成的威脅,以致所有的中國軍隊必須在它麵前團結起來。國民黨和共產黨是中國兩個主要的政治力量,如果他們現在繼續打內戰,其結果是對抗日運動不利的;中國民眾都熱切盼望兩黨為了民族救亡的目標團結起來;在南京政府和國民黨軍隊內部,也有一些抗日分子鑒於民族的危急存亡,準備實行聯合。

毛澤東同斯諾在誌丹的兩次談話,被稱為著名的“誌丹雙論”。斯諾從與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論統一戰線》的兩次談話中,清晰地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強大的敵人麵前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中國革命必勝的那種成竹在胸的把握,也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燦爛的前景。10月12日,斯諾帶著四個月采訪到的珍貴資料,帶著他對中國共產黨人新的認識,對中國革命產生新的希望離開誌丹。11月14日,上海《密勒氏評論報》首次登載毛澤東同誌與斯諾的談話,接著上海《大美晚報》、《亞美》雜誌,北京《民生》雜誌,英國《每日先驅報》,美國《星期六晚報》、《生活》、《亞洲》、《新共和》、《太平洋事務》等報刊相繼刊載斯諾從不同方麵對陝北蘇區所作的真實報道。1937年10月,斯諾的《西行漫記》出版發行,幾個星期內連續再版五次,銷售了幾十萬冊。之後《西行漫記》被翻譯成中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伯來文、瑞典文、日文、印地文、蒙古文、哈薩克文、荷蘭文、塞爾維亞文等十多種語言,銷往世界各地。

斯諾對陝北蘇區和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的真實報道,使全社會各界人士才準確地了解到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革命主張,以及共產黨領導下陝北蘇區人民所創造的偉大革命業績,徹底地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對蘇區的政治封鎖和宣傳輿論封鎖。

3.積極推行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改造哥老會,爭取東北軍和西北軍一致抗日,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

自從毛澤東在哈達鋪找到的一張報紙上獲悉陝北紅軍和根據地仍然存在,黨中央就把長征的目的地放在了陝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越過六盤山,抵達陝甘寧根據地保安縣吳起鎮。中央到達陝北以後,中央領導親眼目睹了陝北蘇區的實際情況,認真總結了西北革命根據地在土地革命中得以發展鞏固和保存下來的成功經驗,並根據全國時局的發展和變化,充分認識到統一戰線的重要性。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到達陝北未滿兩個月,就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會上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