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學
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利後,於1934年10月中上旬開始實行戰略轉移。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政府、中央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和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共8.6萬餘人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聞名於世的長征。經過整整一年時間的行軍打仗,天上有敵人的飛機轟炸,地上有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還同黨內王明“左”傾錯誤和張國燾分裂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曾經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行程二萬五千裏,於1935年10月19日踏進了陝甘寧蘇區的大門――保安縣(今誌丹縣)吳起鎮(今吳起縣),1936年7月中央決定定都誌丹(為了紀念劉誌丹將軍,1936年6月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更名為誌丹縣)。
一個重大的決定正確與否,經過實踐檢驗和曆史證明之後,人們對它就會有一個全麵準確的認識。今天,回顧當年中央奠都誌丹的這段曆史,我們就會感到它對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蘇維埃中央政府定都誌丹的原因和經過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當時吳起鎮周圍居住的群眾並不知道這支隊伍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一戶戶人家都帶著家眷趕著牛羊躲進了山裏。所以紅一方麵軍進入吳起鎮時,吳起隻是一座空鎮。紅軍戰士在吳起鎮街頭的一個窯洞前看到了區蘇維埃政府的木牌,很快報告給中央領導。中央領導馬上派人想辦法聯係找到了區蘇維埃政府的幹部,又很快報告給赤安縣蘇維埃政府(在保安縣內蘇維埃政府領導的區域叫赤安縣,國民黨縣政府管轄的區域仍叫保安縣)。在赤安縣蘇維埃政府和榆樹嘴區蘇維埃政府的宣傳和動員下,躲在山裏的群眾紛紛回到家裏,連夜為中央紅軍籌集糧食,碾米磨麵,殺豬宰羊,還讓出了自己居住的窯洞給中央領導休息。10月20日,赤安縣遊擊隊隊長張明科和保安獨立營教導員龔逢春到吳起鎮向中央領導彙報了西北蘇區的情況。中央領導了解到陝北正在搞“肅反”,劉誌丹、習仲勳等一大批地方的黨、政、軍領導被關押,立即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並決定派人前往瓦窯堡接管西北保衛局。同時中央也了解到陝甘寧蘇維埃政府設在甘泉縣下寺灣。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吳起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了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蘇區以後的行動方向和主要任務,並決定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前往甘泉縣下寺灣。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一方麵軍主力沿洛河南下。張聞天、秦邦憲、王稼祥等率中央機關經薛岔、順寧、保安、川口、永寧等地,分別於10月25日、26日先後到達甘泉下寺灣。10月28日,陝、甘、寧蘇維埃政府在下寺灣召開千人軍民歡迎會,祝賀中共中央、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
黨中央到達下寺灣後,陝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向中央領導彙報了整個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情況,隨後中央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由張聞天、博古、王稼祥、李維漢等率中央機關前往陝甘晉省委駐地――瓦窯堡;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軍主力南下彙合紅十五軍團,部署直羅鎮戰役,粉碎國民黨蔣介石第三次圍剿西北蘇區的陰謀。11月底,直羅鎮戰役勝利結束,12月初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到瓦窯堡,並接見了劉誌丹。
1936年2月紅軍渡河東征,5月又開始西征,6月東北軍就兵分三路逼近瓦窯堡,中央機關在瓦窯堡麵臨十分嚴峻的威脅。6月21日,國民黨駐陝北高雙成部炮兵營乘機入侵瓦窯堡。當日,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率中央黨政軍機關安全撤出瓦窯堡,向誌丹方向轉移。6月30日,楊尚昆帶領一個先遣工作隊來到誌丹,安排中共中央機關移駐誌丹相關事宜。中共誌丹縣委、縣政府立即組織全縣幹部群眾,為中央機關移駐誌丹縣城籌款、籌糧,準備物資,收拾地方。縣委、縣政府從縣城搬到西陽溝,讓出辦公地方給中央領導居住,兩天之內在炮樓山下騰出30多孔石窯洞。縣委、縣政府還拿出存積的70餘石義倉糧,全縣共籌集糧食50餘萬斤,肥豬200餘頭,羊1000多隻,雞蛋5000多斤,羊毛50000多斤,解決中央機關移駐誌丹的生活費用。7月3日,張聞天率中央機關進駐誌丹縣城,方圓十幾公裏的群眾都趕到誌丹縣城,熱烈地歡迎中央領導和中央紅軍。張聞天看到誌丹人民為黨中央準備了充足的糧食、肉、菜和其他,又看到熱情敦厚善良的群眾,感慨萬千地說:“保安是個好地方。”7月9日中國共產黨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公開聲明:“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定都誌丹縣城,從今以後誌丹就是我們的赤色京都。”
中央政府為什麼要定都誌丹呢?1936年7月9日《紅色中華報》發表文章說:“中央政府定都誌丹有下列意義:一、誌丹是陝、甘、寧蘇區比較適當的地方;二、誌丹接近陝北,便於指揮與領導;三、便於爭取東南線的軍隊成為抗日友軍……”誌丹縣哪些方麵並為什麼適當,報紙沒有詳述。但是,從中央隨紅一方麵軍進入陝北蘇區的大門――誌丹縣(原保安縣),先到陝甘寧蘇維埃駐地甘泉下寺灣,後到陝甘晉省委駐地瓦窯堡,曆時半年再回到誌丹並定都誌丹,其原因不難看出,就是要選擇這樣一個群眾基礎好,既可靠又安全的地方作為黨中央機關的駐地。定都誌丹這是中央領導的最佳選擇。後來周恩來同誌到誌丹後曾由衷地說:“誌丹的山好,水好,人更好。”朱德也曾說:“山保安、保平安!”誌丹人民真正做到了保護黨中央,保護中央領導平平安安、順順利利地住了半年。
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定都誌丹後所作出的重大決策和中央領導人的主要活動
1.領導紅軍西征,擴大和鞏固了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企圖消滅紅軍的陰謀,戰勝了黨內分裂的危機,實現了三軍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
1936年5月13日,中央在延川太相寺召開紅一方麵軍團以上幹部會議,部署和動員西征,18日又發布了西征戰役命令,19日彭德懷率中國人民紅軍西方野戰軍揮師西征。部隊西征後,中央機關駐地瓦窯堡相對空虛,敵人乘機從三麵進攻,包圍黨中央機關駐地瓦窯堡,迫使中央機關西移,於1936年7月3日定都誌丹,黨中央在誌丹繼續領導西征。7月14日,毛澤東同誌就西征戰役的作戰原則專門致電彭德懷同誌;8月25日同周恩來、彭德懷發布關於紅一方麵軍西方野戰軍及紅二、四方麵軍任務的訓令。訓令規定:在9至11月,我二、四方麵軍的任務是在甘南活動,消滅毛炳文、王均部,發展蘇區,準備冬季新的行動。我西方野戰軍9至11月的任務是,消滅二馬部隊於運動戰中,在不付過大代價條件下,克服若幹必要的城寨,占領海原、打拉池、同心城及其以北地區;從發動回民群眾鬥爭之中,爭取回民力量加入主力紅軍;發展西北蘇區,保障定邊、鹽池、豫旺蘇區,策應紅二、四方麵軍作戰。8月31日,西方野戰軍由豫旺堡南北地區向西出動,迅速控製中寧至固原大道以西、海原以東地區。9月14日占領將台堡和打拉池。紅二方麵軍於9月11日從哈達鋪附近出動,至19日先後攻占成縣、徽縣、兩當、康縣等地。紅四方麵軍則在9月9日前攻占漳縣、臨潭、渭源、通渭四座縣城,以及岷縣、隴西、臨洮、武山等縣的廣大地區。從1936年7月11日到10月底,中央先後向西征前線致電彭德懷、劉曉、聶榮臻等多達20餘次,整個西征戰役始終都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之下,西方野戰軍無堅不摧,所向無敵,徹底地擊潰了不可一世的馬鴻逵、馬鴻賓的騎兵部隊,相繼占領了定邊、鹽池、環縣、曲子、寧條梁、豫旺、同心城、七營等十餘座縣城,新開辟了9個縣,縱橫400餘裏的廣大地區,為迎接紅二、四方麵軍北上掃除了障礙,粉碎了國民黨蔣介石企圖消滅紅軍的陰謀。
就在中央領導西方野戰軍西征的同時,張國燾的南下方針在實踐中徹底失敗,四方麵軍損失慘重,人員減少過半,到甘孜後隻剩下4萬餘人。中共中央在誌丹不斷地把西方野戰軍所取得的輝煌戰果和陝北蘇區的大好形勢,以及各方麵的情況電告朱德、張國燾、任弼時和二、四方麵軍全體將士。1936年7月11日,以洛甫署名致電張國燾、任弼時、朱德,傳達了共產國際給中央的來電,指出:“特轉國際書記處7月2日來電如下:‘中央書記處:國燾與中央書記處之爭論內容我們不明白,我們想幫助你們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請將你們與國燾之主要爭論之點詳告。同時請轉告國燾,把他與中央書記處所不同的意見告訴我們。在未接到你們報告以前,我們相信國燾一定能誠懇地與中央書記一起,完成目前黨在西北的偉大政治任務。’”7月27日中共中央在誌丹縣城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批準成立了中央西北局,並任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朱德為委員,同時致電張國燾,強調三軍會師的重大意義,指出“三個方麵軍會合後,即能引起西北局麵的大變化”。從7月11日到10月底,中央先後致電張國燾、任弼時、朱德多達34次。張國燾不能無視中央北上適應形勢的發展,並打開中國革命的廣闊前途的事實。1936年9月下旬,紅四方麵軍繼續北進,於10月9日指揮部隊到達會寧,與紅一方麵軍會合。紅二方麵軍於10月21日與紅一方麵軍在平鋒鎮會合。10月22、23日,紅二、紅六軍團分別在將台堡、興隆鎮同紅一方麵軍會合。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央軍委在誌丹為慶祝一、二、四方麵軍大會合發出通電,指出:“正當日本帝國主義準備好了舉行對於中國新的大規模的進攻,我有五千餘年光榮曆史的中華民族處在空前未有危急存亡地位的時候,我民族革命戰爭的先鋒隊,第一、第二、第四三個方麵軍在甘肅境內會合了”,這一會合,證明“中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與抗日聯軍是有了堅強的支柱了”,“全國同胞是有了團結禦侮的核心了”,這在“國內政治關係上,將要起一個決定的作用”。至此,紅軍長征宣告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