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采用陶然等(2007,第89頁)的分類標準和命名,這種教養方式在西方的專製型教養方式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傳統中國父母教養方式中嚴厲的一麵,那就是打孩子。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青少年與父母關係疏遠,很少交流。他們容易產生對他人侵犯、冷漠消極、情緒不穩定,或以過度的交際進行補償等不良行為。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父母尤其是父親對子女的嚴厲管教和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但畢竟時代變遷,如今中國兒童接受到的價值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國際化,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像C5那樣能夠認可父親的嚴厲管教,尤其是父親對孩子缺乏關愛和欣賞的時候。
B5父親的教養方式就屬於嚴厲專製型,他的母親覺得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不正確,試圖勸說他改變方式,但他父親執意不改。B5小的時候不敢反抗,進入青春期以後就不再接受父親的教育方法,父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趙:一般小時候都是因為什麼事打孩子?
B5母:淘氣唄,學習。噢,對,他爸這點還特別不好我覺得,他爸可能就屬於特別固執的人。我有時候可能還看看教育方麵的書,但他就不看。我說你沒事的時候看看電視,看看教育孩子方麵的書,這樣你就能從中學到一點,咱們不會咱們慢慢學唄。但是他就不看。有時候我們同事有的那個書,那個知心姐姐盧勤的,我就看看。我一看那裏麵的東西我就覺得有時候可能是家長說得不對啊,方式不對啊,或者是態度不好,就注意改一點吧。但他爸就不這樣。
趙:您認同盧勤的觀點嗎?
B5母:我覺得挺好,真是。我們家孩子小時候我還真沒怎麼看過這個書,我說我要(他)小時候看看可能沒準慢慢慢慢地對孩子教育更好一點。
趙:他爸爸管孩子甚至打孩子的時候您一般站在誰一邊呢?或什麼態度呢?
B5母:我當時還是跟他爸站在一邊的。雖然心裏可能覺得他這樣做不對,還是得跟他一樣,在背後裏才跟他說。但有時候就說不下去。他屬於特別固執的人,他覺得小孩就得打,好像那意思就是:他懂什麼啊,你就得讓他知道家長的厲害,然後好像才能改正。但是我覺得適得其反。
B5的母親沒有說她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什麼,但從上麵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她對兒子的肯定和鼓勵少、批評和否定多,因為盧勤的核心觀點就是“賞識教育”(參看盧勤所著的《告訴孩子你能行》、《好父母,好孩子》等書)。她也說自己很少肯定孩子,即使親戚朋友稱讚孩子聰明懂事的時候,她也總是加以否定。由於從父母那裏都得不到積極的肯定和鼓勵,B5的自我價值感不高,自信不足。當他小學畢業玩上電子遊戲之後,覺得很容易獲得控製感和成就感,很快便迷戀上了。進入初中以後,他發現周圍的同學“都很厲害”(B5),便對自己沒有了信心,學習成績一直提高不了。父母看到兒子成績不好非常著急,開始強迫他學習,這讓他更覺得學習是個被強加的負擔,於是把玩電子遊戲當作放鬆和逃避的方式。他參加了定量問卷調查,電子遊戲成癮量表的得分是65分,有明顯的成癮傾向。但就電子遊戲對他的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影響來看,在成癮傾向組五個孩子中是最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