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癮組中,有三個家庭的教養方式屬於高度溺愛型,這與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密切相關。這種教養方式與林磊(1995)所指的溺愛型比較吻合。武誌紅(2007)認為,溺愛是毀滅性的教育方式,它會壓製而不是幫助孩子成長(第4頁)。溺愛又分為包辦型溺愛和放縱型溺愛,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著很大的差異。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太重視塑造,刻意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但是無論他們安排得多麼完美,他們的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但每個人隻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第7頁)。放縱型溺愛則比包辦型溺愛危害更加嚴重。前者隻是讓孩子喪失了自我,而後者則會培養出“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最後也會成為“父母的敵人”。在放縱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目中隻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也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隻想肆意而為(武誌紅,2007,第14頁)。

A5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是高度溺愛型,但母親屬於包辦型溺愛,父親則屬於放縱型溺愛。母親對女兒生活上的一切全部包攬,孩子15歲了從來沒有自己洗過襪子和內褲。在我第二次到她家做訪談的時候,發現孩子居然在沒有衛生間的家裏當著我的麵蹲便盆大便,母親就站在旁邊陪著。當時的時間大概是下午三點鍾,外麵陽光燦爛,而最近的公共廁所不到百米之遙。A5的母親跟我解釋說,自從他們家搬到這裏一年多以來,孩子一次都沒有去過公共廁所。而且,孩子15歲了還和母親睡在一個被窩裏。她的母親解釋說是怕她自己一個被窩不知道蓋好被子著涼了。父親對女兒則采取放縱型溺愛,對女兒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孩子要電腦買電腦,要上網就上網,要包月(上網)就包月。家裏電腦壞了無法玩網絡遊戲的時候,父親就帶著她到網吧裏,用自己的身份證號碼進入網絡遊戲係統,讓女兒在網吧裏玩。

在中國,包辦型的高度溺愛一般都伴隨著一個高要求:好成績(武誌紅,2007,第6頁)。如果孩子達不到父母的高要求,父母就會感到失望和沮喪,轉而嚴厲地懲罰孩子。這就是A5的母親對她既高度溺愛又嚴厲懲罰的兩極化教養方式的心理機製。除了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包辦型溺愛還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迷失自己(武誌紅,2007,第10頁)。A5就是從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中判斷自己的價值,因此自我價值感很低,總也看不到通過努力改變現狀的希望,所以拒絕做出任何努力。作為替代,網絡遊戲便成為她主要的生活內容。同時,她在家和父母對打對罵、在學校不高興就出手打人、在課堂上和老師大吵大鬧等行為則是父親放縱型溺愛教養方式導致的惡果。而這種種行為又使得她在家裏和學校的人際關係更為惡化,加上她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最終讓她感到無以為繼,隻能沉迷到網絡遊戲和網絡聊天中,在虛擬世界中尋找自我價值感,逃避現實中的嚴重挫敗感。

雖然父母對A5都高度溺愛,但兩人溺愛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對待女兒的態度嚴重不一致,經常為了孩子的事發生衝突。結果兩人在女兒心目中都沒有任何權威。在女兒上網、玩遊戲這件事上,夫婦倆也是頻頻發生矛盾衝突,結果孩子誰的話都不聽。

A5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跟家裏要電腦,母親不同意買,但一直對女兒百依百順的父親不顧妻子反對把電腦買了回來。電腦買回來後孩子又要求包月上網,父親又不顧妻子的反對同意了女兒的要求。母親堅決反對女兒上網,父親則堅決予以支持,而且對女兒上網時間沒有控製,這應該是A5出現成癮問題的前提條件。

A5母:當時買那個電腦的時候我就不同意,她爸就是說,我閨女要我就給我閨女買。

趙:上初中以後買的?

A5母:不,上小學五六年級。剛開始上網20個小時(每月),後來說方便,她要包月,她爸說行。

趙:當時沒想著控製她一下上網幾個小時?

A5母:因為這事我們倆產生矛盾,她爸就是說,我要一說她,因為我那時候發火也極端了一點,她爸就跟我那什麼。因為這方麵我要一跟孩子有矛盾,有衝突,有問題,她爸不是說站在我的角度,咱們倆一塊兒麵對,他就有點站在孩子的角度。

趙:這孩子就更加有恃無恐了?

A5母:對。我們搬這邊來以後,沒有人,就她一個人,沒有人,都是新街坊,都是不認識。我們搬來一年,她誰都不認識,唯一認識的就是電腦。

A5六年級的時候,母親發現她上網打遊戲、聊天時間過長以後,采取非常嚴厲的手段不讓她再玩,但是父親依然站在妻子的對立麵護著女兒。他不同意妻子的強硬措施,試圖用比較溫和的辦法哄勸女兒減少上網時間,但是同樣不起作用。

趙:那您說她她聽嗎?

A5母:慢慢就不聽了。

趙:那不聽了家長采取什麼措施,想些什麼辦法能夠把她從遊戲上引開?

A5母:就那種比較老式、比較傳統保守的思想,告訴她,就是不能玩。

趙:這樣起衝突嗎?

A5母:對,衝突,因為這件事關鍵跟她爸衝突,跟她衝突,因為她跟她爸,她爸站在她的角度。

趙:你是跟她爸也衝突,跟她也衝突,那她玩那麼厲害,她爸也不管她?

A5母:她爸也管她,她爸跟她老是哄著她,好好去說去講。

趙:那您覺得您跟她爸爸的方法哪個更有效呢?

A5母:我的也沒奏效,他的也沒奏效,如果我們兩人針對這孩子問題進行溝通一下啊,或者是真正的就說找找(心理醫生)那會兒,就說改變一下。我當時不這麼強硬,她爸要是不那麼攻擊我,(或者)我強硬,她爸不是跟我衝突,沒準不會這樣。

趙:那你們兩個當時衝突到什麼程度?就是吵還是……

A5母:吵,動手。

趙:還動手,就當著孩子的麵嗎?

A5母:對,當孩子麵也動過手。

孩子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已經玩上網絡遊戲而且開始影響學習成績,母親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惱火,揍了女兒一頓,但是父親不是支持妻子,而是訓斥妻子,於是兩人之間產生了衝突。

“就說有一次六年級上半學期考試沒考好,我跟她發火,就是我跟她發火以後,她爸很多事情不是站在我的角度上,就說說這孩子:‘你看你學習不好,你看你不好好學,你媽著多大急,你得理解大人的心情。’他等於是站在孩子立場上,為了孩子,我們倆產生矛盾。”(A5母)

母親對女兒還存在著嚴重的過幹涉過保護。她對女兒的一舉一動都極為關注,經常看女兒手機上的短信。有一次,她發現短信裏有“親愛的”三個字,就認定女兒在和男孩子談戀愛。因為在她的心目中,關係普通的人之間是不會用這樣的字眼的。於是她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女兒打了一頓。A5非常憤怒,父親又是護著女兒和妻子對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