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上,A4母反思說孩子可能是經受了很多挫折沒有嚐到過成功的喜悅,所以造成現在不求上進的狀態(參看第六章)。在訪談過程中,A4母不斷地反思自己在教育兒子方麵的失誤。由於對兒子期望值高,她總覺得兒子學習成績不夠好,學習態度不積極,學習習慣也不好。孩子小的時候,每天寫作業她都要陪著,孩子一不專心她就會提醒甚至是指責孩子。孩子上到四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堅決拒絕她再陪同,否則就不寫作業。雖然她被迫不再陪著,但仍時不時地要監督一下。
由於小時候在學習英語、遊泳和樂器方麵屢受挫折,A4的自信不足,再加上他小時候一生病母親就給他請假去醫院打點滴致使他耽誤不少功課,而且初一的時候又生了一場病,休了兩個月病假,他實在沒法跟上學習。於是初二開學沒幾天,他就因為和老師發生點爭執再也不肯去上學了。母親怕他一個人在家和他一樣不上學的孩子會來找他,就把他送到了姥姥家,他就整天呆在姥姥家上網打遊戲、聊天、看恐怖片。我對他的訪談就在他的房間進行的。房間很小,細長的一條,放了一張單人床、一張書桌和一張電腦桌後隻剩下窄窄的一個通道。他把自己局限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裏,僅有的人際交往就是在網上玩遊戲的時候跟別人聊天,其中就包括同校同年級但不同班的B1。當他得知B1不去上學也沒受到學校的懲罰時,更加堅定了不去上學的信念。A4母告訴我,現在隻要一跟孩子提學習的事,孩子馬上就表現得很反感。母親試圖限製他上網玩遊戲的時間,他說:“我不上網玩遊戲能幹什麼呢?”如果母親說多了,他就會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母親有時候請自己的朋友來勸他,他表現得非常反感,對母親更加不滿。
A1接受到的教養方式也屬於溺愛型,而且由於A1小時候由外祖父母隔代撫養而加重了教養方式問題。研究表明,隔代撫養易產生以下三個方麵的問題(陶然等,2007,第85頁):
(1)隔代撫養常常是過分地關心和溺愛,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容易使孩子沒有機會去獨立思考和麵對問題,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自信心和果斷力,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產生依賴心理,受挫力低。
(2)隔代撫養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並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感情和關係。現在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隔代撫養導致產生諸如對人對物缺乏愛心、易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等問題。
(3)由於老年人大都喜歡安靜並且行為模式化,極有可能使孩子的視野狹小,缺乏應有的活力,長大後不善與人交際,易產生交際恐懼心理。
第一點其實就是包辦型溺愛的弊端。第二點就是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情感安全,影響孩子健康發展所需的生理資源和心理資源。第三點就是孩子受到的環境信息刺激有限,不利於其認知水平、學習技能和社會技能的發展。A1的情況就與上述分析相當符合。陶然等(2007)在治療實踐中發現,孩子由父母撫養的網癮發生率較非父母撫養的低(第85頁)。因此,A1網絡遊戲成癮也就不足為怪了。
孩子上小學之前和父母一起住在外祖父母家,在家的時候基本上都跟外公外婆在一起。老人對他比較溺愛,父親覺得不滿,但又不便過分地批評老人,說多了妻子還不高興,因此未能在兒子心目中樹立起足夠的權威,也無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對兒子進行教育。兒子上小學後,他又經常需要到外地出差,無法對兒子進行有效的管理。A1的母親對兒子過於寬容、溺愛,屬於放縱型溺愛,對兒子沉迷電子遊戲的事不能進行適當的約束,反而不斷地給他買點卡,還給他錢讓他去買遊戲盤和遊戲書,致使兒子越陷越深,父親不得不把他送到網癮戒除機構接受治療。然而,治療結束後她還是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管,結果兒子又重蹈覆轍。
A1個子不高,顯得有點瘦弱。臉上白白淨淨的,架著一副小眼鏡。他一臉的稚氣不太像一個本應該上初二的學生,更像是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在整個訪談過程中,A1給我的感覺是他心中隻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玩!他回答問題的時候很少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經常用“還行吧”、“湊合”、“差不多”、“不知道”和“沒想過”之類模棱兩可的字眼。除了隔代撫養帶來的弊端外,他們家的關鍵問題是父母沒有培養起孩子建設性的興趣愛好和遠大的生活目標,激勵措施有誤(完成學習任務可以隨便玩遊戲),一開始沒有有力的限製措施,而且夫妻間缺乏配合和一致性。這也是成癮組和成癮傾向組其他幾個家庭共有的問題。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A1父說送孩子去大興基地治療了40天也沒什麼效果,但孩子說他2007年4月31日出院的時候已經不想玩遊戲了,可父親說過了“五一”長假就不允許他再玩電腦遊戲了,所以他可以在長假裏再玩7天,不過這次玩的是單機遊戲。結果可想而知,孩子依然迷戀遊戲,隻是不能再玩網絡遊戲,也不能在電腦上玩了,因為爸爸把電腦用密碼鎖上了,孩子不會破解。問他PSP遊戲機哪兒來的,他說是用NDSL加了點錢換的,而NDSL則是經爸爸允許媽媽給他買的,條件是10天不玩遊戲好好學習(孩子說其實他隻堅持了8天,父親出差去了外地,剩下的兩天根本沒有堅持到底,但母親還是給他買了遊戲機)。孩子說,他不僅在家玩掌機PSP,有時間還會去某書城玩那裏的遊戲機PLAYSTATION2(簡稱PS2),而且還有別的學生跟他一塊兒去。由於他遊戲玩得好,別的孩子都挺佩服他,經常追著讓他教自己幾招。這讓A1感到很自豪,也讓他難以割舍玩遊戲的嗜好。在我對A1做訪談的時候,我跟他商量讓他先把遊戲機放下,他父親也告訴他別再玩遊戲機。孩子手裏的遊戲機是放下了,可他的雙手仍然下意識地在雙膝上忙活,仿佛依然在打遊戲。看到這場景,我心裏真有點擔憂,擔心他什麼時候又會沉迷於電子遊戲而不能自拔。果不其然,沒過多久,他媽媽打電話給我,說他又不肯去上學了。
從以上三個家庭的情況來看,高度溺愛型的教養方式,不管是包辦型溺愛還是放縱型溺愛,對孩子的發展都是有害無益的。在這樣的教養方式下,孩子喪失了自我,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進取心,學習動機很弱,人際關係也會出現困難。由於升入初中後學習難度增加,他們很容易出現學習困難,而且不肯做出努力,很快便感到無以為繼。學習成績不好又會帶來各方麵的壓力,因此這些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而電子遊戲特別是網絡遊戲可以使他們暫時忘卻現實中的煩惱,在虛擬世界裏獲得心理補償,還可以安全地釋放積壓在內心的攻擊性,所以成癮和偏愛暴力遊戲內容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