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多元化辦醫”看健康管理發展政策空間(1 / 2)

從“多元化辦醫”看健康管理發展政策空間

出類拔萃

作者:馮玲

摘 要: 多元化辦醫是符合我國現階段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多元化辦醫的“醫”字不僅局限於診療醫學範圍,更包含預防醫學,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慢性病防治與健康管理,是多元化辦醫不可忽視的內涵,健康管理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分級分類綜合管理等,為健康管理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空間。

關鍵詞: 多元化 資本 健康管理 政策研究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2013】40號文,下簡稱“意見”)對多元化辦醫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多元化辦醫有利於增加醫療衛生資源,緩解衛生資源不均衡的現狀,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務需求,有利於建立競爭機製,提高健康服務效率和質量,完善健康服務體係[1]。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將包括產權製度改革的體製改革作為醫療衛生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製”[2]。隨著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辦醫,我國多元化辦醫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把握“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的目標

《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意見》中七處出現“健康管理”,提出要促使“醫療保健、健康養老,以及健康體檢、谘詢管理、體質測定、體育健身、醫療保健旅遊等多樣化健康服務得到較大發展”。加快發展健康管理,是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對穩定增長、調整結構、促進改革、惠及民生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健康管理是依靠科技支撐,拓展服務範圍,發展新型業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服務業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多元化辦醫新的實質內涵

多元化辦醫是新一輪醫改的重要舉措,各地在加快多元化辦醫的同時,要清晰認識到多元化辦醫的這個“醫”字有更豐富的內涵。

我國古代醫學《黃帝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其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方麵的內容,這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采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的境界。兩千多年前,扁鵲三兄弟的故事中就有“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典故。顯然,多元化辦醫的“醫”,不僅是過去我們理解的“醫院及診療機構”,更包含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機構。醫學發展的優先戰略應從“以治愈疾病為目的的高技術追求”轉向“預防疾病和損傷,維持和促進健康”,未來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將更多投向疾病預防和康複護理等上遊幹預,健康服務模式實現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維持轉變已經成為共識。

三、健康管理發展政策支持現狀與建議

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及麵對慢性病控製的嚴峻形勢,健康管理得到政府空前的重視。《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下發後,各地迅速行動,紛紛出台《關於開展健康管理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支持健康管理發展。在麵對大好形勢的同時,我們要看到健康管理人才教育、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設、健康管理分類分級管理等方麵還存在薄弱環節,需要我們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應用好國家及地方政策,促進健康管理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