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的考查難點及答題技巧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曹雪梅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是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對該部分內容的考查比較難把握,如何用嚴謹的評價態度、科學的測評方法、創新的評價機製考核評價“實效性”問題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比較關注的問題。對“實效性”問題設置有效的考查方式能夠充分考查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把握程度,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考查難點 答題技巧
1.引言
實效性問題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體現的是一個複合過程,教師通過傳授學生思想文化知識,讓學生接受、內化、體驗與評價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要根據思想政治課程的特點,依據學生的行為方式、發展特點,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吸收所學的思想政治觀點和相關內容,使所學知識成為規範自己行為道德的準則,使所學內容不斷推進學生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掌握適應社會需要的各項技能。
2.實效性”問題考查的難點
2.1“實效性”問題中的“大”與“小”。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有一係列“大”與“小”的問題,如理想與現實、社會與個人、觀念與常識等,這些內容是思想政治教學的重點,貫穿整個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也是“實效性”問題考查的重點。例如:有些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課程比較乏味,沒有學習興趣,國家大事不關己,隻想安穩過日子。針對這種思想,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講明:個人的一切活動都要與社會這個大舞台相結合,都要融入社會這個大熔爐裏才能使自編、自導、自演的“人生劇”更有聲有色。因為每個人都在社會大舞台上“起舞”,都打上時代的烙印,“時勢造英雄”,即使領袖也不例外。毛澤東和鄧小平作為二十世紀兩位劃時代的偉人,他們的理論雖一脈相承,但都是時代的產物[1]。
2.2“實效性問題”的判斷標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中的關鍵問題是判斷標準的問題,相反,其他學科並沒有這一問題,用什麼標準衡量實效性,即按照什麼標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作出判斷。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存在三種誤區。
第一,以社會功效作為判斷依據。很多工作的社會功效是直接和明顯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屬於上層建築範疇,主要在思想意識形態上起作用,所以,“務虛”是其主要特點,因為它以人的思想變化為主要對象,主要的作用對象就是人,主要方式是通過對話說服,通過道理滲透,這些差別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特點。所以它的社會功效比較明顯,主要實現途徑是以理論對實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在實現社會功能的過程中要經過作用與反作用,必須接受實踐經驗的驗證。因此,通常我們通過實際工作的社會功效判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並不科學。
第二,以相關學科對知識結構能力培養功能為判斷標準。人文社科相關學科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自然科學通過教師對自然科學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傳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沒有傳授給學生相關技能,但其在培養學生情商、德育方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它的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載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知識,主要目標是啟發、感悟、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曆史觀,為學生的成長及成材提供保障,正如哈佛大學所提倡的:“個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僅看智商,還應看情商,進而看德商。”“實效性”能夠幫助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終身受用”,有利於其他學科教育、社會教育及自我教育共同發揮作用。可見,以這種“實效性”作為評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問題的標準同樣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