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掌握學生的認識規律,激發學生的化學思維(1 / 2)

掌握學生的認識規律,激發學生的化學思維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柏華

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教師要不斷提高化學教學水平,從教材的內容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手段和方法,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入手,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化學,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麵我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提高教學效率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隻有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過程,教師語言幽默,態度隨和,能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化學教學過程中,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得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通過精講多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使課堂教學目標集中,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這個過程,除了要求教師自身具有淵博的知識,較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還要在課前充分理解教材,了解掌握學生,結合學生暴露的問題,瞄準學習目標,深入準確地講授。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啟發思維,使他們在短短幾十分鍾內思維始終保持最佳狀態,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教學過程中,要配合教材內容,麵向全體學生,突破重點,設疑破難,創設思維情境,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在向學生演示實驗時,要注意實驗操作的科學性,避免試管放入試管夾時由試管口套下;衝洗時用水過多,次數不足,未按“少量多次”原則做;擬寫實驗報告“操作步驟”欄時,照抄課本,不會用簡單的示意圖表示實驗步驟;甚至實驗前填寫好“觀察到的現象”即“結論”。隻有真正讓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才能提高學生的智力、能力,優化理論聯係實際的思維方法,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實踐,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

教師應當把演示實驗當做備課的一個重要內容,結合演示實驗要抓住知識的內在聯係,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化學教學中,教師如能選用學生熟悉、富有情趣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轉微觀為宏觀,變深奧為簡明。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係的轉折點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輕鬆地汲取知識營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為此,教師應具有對教材進行探索、創造和對知識進行篩選歸納、補充的能力,要加強和改進化學實驗,給學生創造條件。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通過實驗教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了解應用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在實驗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落實按量取藥的辦法:一是抓出超出用量,造成失敗或事故典型事例教育學生,明確其危害性;二是由學生具體量出“1~2毫升液體”、“少量固體”,使之獲得感性認識,不致無意中超量,對於一次實驗失敗的,需經教師允許後方可重做。教師可設計某一實驗、檢驗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設計完成實驗,也可把部分課堂演示實驗直接改為學生實驗,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逐步讓學生養成理論聯係實際認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有利於化學概念的形成,從而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實驗和自學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更深的化學知識奠定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