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教學模式下師生雙邊活動的課堂實施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於琛
摘 要: 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方麵有著獨特的作用。作者以“鹽類的水解”為例詳細介紹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過程。
關鍵詞: 洋思教學模式 自學能力 師生互動
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方麵有著獨特的作用。“先學”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三言兩語導入新課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讓學生自學;“後教”就是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運用。“後教”不僅是老師教,更是先讓學生“兵教兵”,同學之間合作探究,師生之間共同探究,是一種互動式的學習。筆者以《鹽類的水解》(化學選修4)為例詳細介紹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
一、導入(2分鍾以內)
導入新課:教師多媒體展示新聞鏈接——被蜂蜇傷莫大意——采草藥的老伯差點送了命。某日上午10點左右,家住市區的李伯與鄰居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藥時,不慎被蜜蜂蜇傷,當時他並未在意。回家後李阿伯感到傷處疼痛加重、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家人急忙撥打急救電話,經醫生對症處理,李阿伯已脫離危險。
隨後教師提出這次險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當黃蜂或蜜蜂叮咬後應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質加以處理,NaCO、NaHCO和肥皂水(主成分:硬脂酸鈉)屬於哪類物質,它們的水溶液呈堿性還是酸性等問題,隨即三言兩語引入新課。
二、學生自學前的指導(4分鍾左右)
問題設計:NaCO、NaHCO的水溶液呈堿性還是酸性?它們為什麼能減輕蜜蜂蜇後帶來的痛楚?食鹽(NaCl)、硝酸鉀(KNO)、硫酸鋁[Al(SO)]、氯化銨(NHCl)、84消毒液(NaClO)、醋酸鈉(CHCOONa)溶液又各顯什麼性?它們各是哪種類型的鹽?它們的pH如何來測?請通過上述實驗結果分析,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有什麼關係?
教師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探究,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並加以分析。
三、先學:進入學生自主學習的提升階段(15分鍾左右)
科學探究:測定食鹽(NaCl)、硝酸鉀(KNO)、純堿(NaCO)、小蘇打(NaHCO)、84消毒液(NaClO)、醋酸鈉(CHCOONa)、氯化銨(NHCl)、硫酸鋁[Al(SO)]的pH,並將實驗結果填表。
學生活動:進行課本54頁的科學探究(用試紙測給出溶液的pH),相互討論並填寫表格。
教師活動:與學生一起歸納、得出結論。
結論:1.NaCl、KNO中性;2.NaCO、NaHCO、NaClO、CHCOONa堿性;3.NHCl、Al(SO)酸性。
學生討論:1.NaCO、NaHCO和肥皂水溶液能減輕蜜蜂蜇後帶來的痛楚說明了什麼?2.請分析上述實驗結果,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有此關係?
在學生自學時,教師主要“導”在兩個方麵:首先督促學生做好實驗,然後記錄好結果,再討論,一定要確保完成自學任務。教師要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的學困生;其次通過組間巡視、參與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對主要的、傾向性的新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後教”做好準備,這實際上是教師在進行“第二次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