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楊德菊
摘 要: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在《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的指導下,以課堂為主陣地,創新閱讀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閱讀效果。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閱讀效果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突出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因此,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掌握語言技巧的基礎。那麼,在《語文課程標準》新理念的指導下,如何創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的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讀物的第一個信息開始,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做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正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狀態,其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質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語言,老師應從學生麵部表情、朗讀聲調、發言措辭等方麵,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湧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感受、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湧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之中,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馳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等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隻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拚音這個識字工具後,就應該給學生充分時間,讓其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點撥、啟發、激勵學生,給予更多時間讓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是貫徹落實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