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論儺戲與儺文化(2 / 2)

三、儺戲之文化內涵

關於儺戲中的文化內涵是相當豐富的,且眾說紛紜,在這裏隻選取其中兩種說法,略作討論。

儺的出現和當時的社會狀態是有很大關係的,史學界目前比較認可的一種觀點就是遠古時期,祭祀等儀式是非常興盛,這是由於民眾對整個世界不了解,一方麵他們非常依賴自然界,可另外一方麵卻又十分畏懼自然界,在這種心態下產生了各種圖騰崇拜,人們依靠這種信仰來求得心神的安定和食物的富足。這種觀點認為中國文化是起源於太陽神的,因為太陽神能帶來光明趕走黑暗,這些在考古學中也是有具體的例子來論證的。如在內蒙古陰山地區就有太陽神的圖騰出現。而太陽神又是與太陽鳥分不開的,並且在不斷演變發展中,太陽鳥演變成一種鸞,而這個時候儺出現了,故有觀點認為儺文化就是鸞文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儺是糯文化。因為人類的古文化經曆了三個時代,分別是采集時代,漁獵時代和農業時代,而農業時代又是最偉大最先進的時代,考古學也認證南方人是農耕時代的首創者,而最早培養的又是糯米,而且儺與糯發音十分接近,並且農作民族也是崇拜神鳥的,這樣一來這種觀點把前麵那種觀點也包容進來了,故儺文化就是糯文化似乎順理成章了。但儺到底是從北方發源而來還是從南部土生土長的,學術界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考古成果表明,中原文化並不早於南方文化,中國目前所知有憑有據的能證明儺文化的最早的"太陽鳥符號",卻出土於湖南洪江市的高廟遺址。④

四、毛南族之儺戲

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分布在嶺西地區,他們自稱為"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是當地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的儺藝術從形式上來說有說唱、舞蹈、戲劇、音樂、木刻、剪紙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⑤其代表作品是《三娘與土地》。關於土地神,很多地區都有信仰。在湖南中部地區,有特定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生日,一般是在農曆的二月初二,家家戶戶都會殺雞,作為供品供奉土地,以求土地保佑。在每年的七月十五都會燒紙錢,求土地公公婆婆驅走妖魔鬼怪。從土地公婆的信仰可以看出,儺戲的發展和當地的風俗是脫不了幹係的。

毛南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有山羊腿、張臂平轉、起伏碎步、扭胯、左右擺胯,前後彈胯等。⑥毛南族的麵具、服飾、民歌、器樂、道具等都是很有講究的。有意思的是,它的道具特別多,有簸箕、竹子、花枝、斧頭、掃把等,都是拿來就用,而且都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有關,很多民間藝術都是如此的。如苗族的竹竿舞、踩蟲舞。可以說,千姿百態的民間生活孕育了奧妙無窮的民間文學,使其在日常中得到滋潤和豐富。在毛南族中,他們信奉的是現世報的鬼神,他們相信通過這麼一個儀式可以傳達自己的美好願望,並且能夠使得心願得到實現。他們認為儺舞就是與神共舞。神的舞蹈顯得凝重,而有神秘的氣氛,對神的敬畏,又似對內心的渴望進行的祈求。⑦

有關儺戲的價值,各界的學者都在對其進行各方麵的研究,從現有的科研成果中我們能夠大致的了解何謂儺戲,儺戲有哪些特征,它和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有著什麼樣的淵源。

注釋

①《中國戲曲史》廖奔著 第334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

②《中國戲曲史》廖奔著 第340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

③《中國戲曲史》廖奔著 第343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

④《中國巫儺史》林河著 第546頁 花城出版社 2001年8月

⑤ 《與神共舞——毛南族儺文化考察劄記》 韓德明著 第17頁 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

⑥ 《與神共舞——毛南族儺文化考察劄記》韓德明著 第24頁 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

⑦ 《與神共舞——毛南族儺文化考察劄記》韓德明著 第43頁 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