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民間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傳承(2 / 2)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地處黔東南州雷山縣,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苗族文化曆史研究的“活化石”。西江苗寨的寨民們也曾經受到城市建築時尚的影響,紛紛拆掉自家傳統的土木幹欄式建築,而改建成磚瓦水泥房,寨民們認為像城市裏的人一樣,住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裏才是好生活的體現。政府部門還曾經計劃“改田造景”,把大片的梯田改造成庭院樓閣等頗為現代化小高層建築景觀,把中原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的經驗移植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讓西部落後地區共享中原經濟發展地區的成果。值得慶幸的是在很多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的嚴肅考據和強烈建議下,政府及時調整了改造方案,認識到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發展需要,避免了破壞性建設導致的文化災難。“新西江改造”充分考慮到寨民的生活需要,在建築風格上也體現了苗族文化的生命力,很多外出打工的苗寨青年紛紛返鄉建設村寨,原來很多苗寨青年都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落後的,都不願學習手工刺繡、蠟染和苗歌等傳統藝術文化,但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可以供養他們的生活手段時,日漸消亡的苗族文化再一次煥發了勃勃生機,現在的西江千戶苗寨已經成為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的一張王牌。

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另一個突出矛盾就是是否要強調文化的本真性。無論是官方機構、大眾傳媒還是民俗學者,大都把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原生態和本真性作為一個基本的工作原則來強調。事實上,這樣的倡導是違背傳統民俗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的。民俗最大的特征就是既有傳承又有變異,在不同的時空下,傳統民俗文化總會發生變化和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隻有這樣,它才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傳。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苗寨13年一次的苗年祭祖儀式,從最初隻是自己村寨的一個內部活動演變到現在,已經成為由政府主辦,有眾多民眾和媒體參觀的一個大型表演活動。這就是各個利益集團對本真性和原生態的過分宣傳和渲染,造成的大眾對民族文化原生態的盲目追求所導致的。筆者認為這種主流意識形態對邊緣文化的過度追捧主要是出於一種務實的策略,它實際上變成了多種社會力量與政治力量共同參與、共謀利益的一項運動。

三、文化的多樣性作為一種普世價值觀的確認

維柯在《新科學》一書中認為,文化和文化之間,美德和美德之間如果要想去除相對主義和主觀主義的獨斷性和單一性,可以借助一種“想象力的洞見”,理解的“進入”不同的曆史和文化中,正是“人之為人的東西”使得這種自由選擇和溝通成為可能。在不同的文化和衝突的價值體係之中自由選擇是“進入”對方的前提,而理解和溝通承認了各種價值存在具備同等的客觀性和合理性,使得我們可以求同存異,從多元的比較中,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到我們的差異和個性並不一定構成我們無法逾越的鴻溝。

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觀。每一種文化都提供一係列評價人類行為的範疇和標準。文化作為人類行為選擇的標準體係,既是人類行為的直接結果,又是人類行為的指針。一個民族所共有的選擇標準,就是這一民族的價值觀。每個民族的價值觀,決定這一民族的價值取向。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集中地反映出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攏聚著民族的凝聚力,因而占據著民族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由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文化價值觀及價值取向既有中華民族價值觀的共性,又有每一個民族的個性。

價值觀是不能強加的,文化多樣性保護,前提是尊重傳承文化的主體價值,而不是以客體的價值尺度去強加的同一性。我們必須看到:少數民族傳統價值觀屬於非主流文化,表現出文化性,而非政治性,與我們國家主流的政治價值觀沒有衝突。少數民族民間信仰中有許多在現代社會有積極意義的內容,還沒有很好的發掘。在昔日被打成封建迷信的民間信仰,經過學者們負責任的價值評估,今天人們已重新認識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的意義。搶救、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多樣性,應當對各種文化現象給予更多的尊重和更積極的關注。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華夏出版社,2004年。

[3]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4] (英)馬雷特:《心理學與民俗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