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工業題材專題片創作路徑探索(2 / 2)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映大連工業支援內地建設的部分裏,攝製組找到了當年從大連機車廠來到山西大同安家的老工人欒忠周,巧合的是,欒忠周的外孫女修韻大學畢業後也選擇了大連機車廠,其工作崗位恰好是欒忠周原來所在的車間。《城市的脊梁》這樣總結這一曆史的巧合“從大連到大同,再從大同到大連,欒家三代人用各自的人生軌跡完成了一個曆史的輪回,這是大連工人血脈的傳延,是一座城市對中國工業發展貢獻的縮影。”

二、細節典型化

著名畫家齊白石曾說:“畫無細節則空”。畫藝如此,電視專題片亦如此。細節是表現人物、事件、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單位,典型的細節能以少勝多,以小見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典型化的過程中,細節是否典型也十分重要。

在《崛起的海岸——城市的脊梁》中,細節隨處可見。從藝術表現上,十分重視畫麵細節的處理。在拍攝旅順曆史遺跡時,特別邀請原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館長周祥令帶我們去找尋當年旅順電報局的舊址。畫麵上出現了一處二層職工宿舍,鏡頭在斑駁陸離的牆麵上移動,配以地圖的展示,加上老館長娓娓道來的解說,拉近了曆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了畫麵的曆史感。再如,當講到老工人欒忠周紮根內地45年時,畫麵呈現的是他的女兒欒淑傑向鏡頭展示一個當年從大連帶過來的大櫃子,雖然是很短的一段對白,但卻能勾起大連人內心深處的記憶。

再比如,講到新中國成立後,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非常高,引用了大連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董誌正的一段介紹:“八級大工匠工資:160,剛畢業的大學生56” 。這樣具體的工資對比,一下子就把當年工人的地位,工人對技術的追求生動鮮活地表現出來。

三、曆史資料典型化

背景,又稱為環境,是電視專題片的基本構成因素,也是電視專題片所反映的人物的性格、命運和事件賴以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據和基礎。在一部具體的電視專題片中,由於所反映和表現的題材、主題等因素的不同,其所處理的背景也就有所不同、有所側重、有所選擇。

《城市的脊梁》涵蓋130曆史,期間涉及的事件,人物浩如煙海,紛繁複雜。在創作的過程中,筆者的體會是要先做加法,後做減法。加法是指從書籍,網絡,材料當中了解曆史,熟悉曆史。廣泛采訪當事人,專家學者,汲取營養,總結提高。在搜集資料及策劃階段,先後查閱過的工業史,工人運動史等書籍十幾部,拍攝的素材資料將近1500分鍾。減法是指在大量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在千頭萬緒中理出頭緒,去粗取精,用最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來構成片子的背景,絕不麵麵俱到。《城市的脊梁(上、下)》兩集播出版全長130分鍾,帶比超過10:1。

曆史資料的典型化,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曆史,實事求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的提高,某些資料的運用勢必改變甚至顛覆傳統的看法。比如如何認識俄日在大連的殖民統治?如何把握殖民地期間大連工業的發展就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城市的脊梁》沒有回避問題,而是從大連現存的工業遺產入手,指出大連的工業基礎奠基於殖民時期,在這裏,用數據說話,“從1908年到1943年,大連工廠數量由77家增至1825家,增加了23倍;產值由270萬日元增至6.13億日元,增加了225倍。”。順勢得出符合大連人親身體驗的結論:如今許多我們耳聞能詳的企業都可以在上世紀那段殖民的歲月裏追溯到最初的源頭。當然,在客觀評價曆史的同時,也花篇幅說明殖民統治的殘酷性以及大連工人階級不屈不撓的鬥爭。這樣處理才顯得全麵,真實,讓觀眾信服。

綜上所述,在全方位梳理大連工業史,解讀城市精神的過程中,人物典型,細節典型,資料典型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對城市精神從現實層麵表現,到曆史深處溯源,使曆史更有生命,更有溫度。這也是為電視節目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最優化實現,所做出的必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