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工業題材專題片創作路徑探索(1 / 2)

遼寧工業題材專題片創作路徑探索

熒屏廣角

作者:何明

[摘要] 《崛起的海岸——城市的脊梁》是近年來為數不多工業題材電視專題片作品。 為表達大連這座城市世代相傳的工業精神本體,創作者采用“典型化”創作中的“人物典型化”、“細節典型化”、“背景典型化”的思路,成功的使該部作品脫離了枯燥乏味、主題先行的傳統工業題材專題片創作模式,生動的刻畫了產業工人的使命感和勇於擔當的精神,有力地表現了凝刻在這座城市骨髓裏的工業精神遺產。

[關鍵詞] 工業題材 專題片 創作實踐

遼寧作為工業大省,具有與生俱來的工業氣質和鋼鐵鑄就的工業品格。近年來,在影視創作領域,遼寧工業題材的電影如《鋼的琴》、電視劇《鋼鐵年代》等作品已經為展現遼寧工業精神,塑造工人形象樹立了典範,但是遼寧工業題材的電視專題片和紀錄片卻仍是一個天地廣闊、急待展開和深入研究的領域,無論是作品的創作還是學術研究都還基本上是一個空白。

《崛起的海岸》是2010年大連廣播電視台第一次以電視專題片的方式,記錄大連的曆史,並尋找支撐大連這片海岸崛起的不竭力量的力作。其中的第五、第六集《城市的脊梁》主要以大連工業的發展作為主要的藍本,對大連的工業史做了一次全景式的解讀,對大連的產業工人和城市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播出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和集體共鳴,也成為遼寧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工業題材類電視專題片的典型創作。

工業在大連的城市發展中曾起到過什麼樣的作用?工人階級的品格和這座城市的性格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正是這兩集片子著重要探討的問題。如何用形象化的電視手段對抽象的工業精神進行解讀,使觀眾樂於接受並認同?創作者借鑒運用文藝創作中的“典型化”手段,成為結構全篇的創作思路。這一方式也在實踐中得以印證從而為遼寧工業題材專題片創作提供一種成功的借鑒。

一、人物典型化

曆史是由人創造的,用電視的手段呈現曆史,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對人物的挖掘。《城市的脊梁》用兩條線索全景展現130年大連的工業發展史:一條是明線,按照大連工業發展的不同時期,講述大連工業從緣起到抗爭,從後方軍工廠到共和國驕子,從轉型期的陣痛到新時期弄潮兒的發展脈絡;另一條是暗線,以不同的人物故事來揭示大連產業工人的品質,而這種品質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

電視專題片作為曆史的真實呈現與現實解讀,創作者需要處理好曆史影像表述中微觀,個案與宏大敘事的關係。這裏所說的“人物典型化”創作思路是指“通過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從中提煉出最能體現某種人物或某種生活現象特點的素材進行整合、虛構,在藝術加工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藝術現象”。因此,必須在對曆史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確定大連工業史中的核心事件,繼而找出核心事件當中起到主導或決定性作用的典型人物。站在曆史空間的大視角下,古今勾連,追根溯源,運用故事還原的表現手法和人物命運的方位感描述。達到活化主題,使節目具有情感基礎並為觀眾所接受的目的。

在大連工業史130年的曆史上,按時間順序,厘清了如下的事件脈絡:旅順大塢修建,大連產業工人緣起;日俄殖民統治時期,大連第二,第三代產業工人誕生;解放戰爭時期後方軍工廠;建國後大連工業的國家隊地位;改革開放後的敢為人先;改革陣痛之際的國企嬗變;新時代的創新與超越等等。針對每一段有標誌意義的曆史事件,都有對應的典型人物。比如修建旅順大塢的工程技術人員陸昭愛以及工程現場總指揮袁保齡;大連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中華工學會創辦人之一的唐韻超;解放戰爭時期,在生產與研製武器彈藥中多次負傷,先後做過20餘次手術,被稱為中國“保爾·柯察金”的兵工專家吳運鐸;建國後的勞模代表,從五十年代的趙桂蘭到新時期的王亮,在這一大批勞模身上,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癡勁”、“瘋勁”和“傻勁”。這種對事業的“癡”、對工作的“瘋”、對得失的“傻”,正是大連工業發展中所需的闖勁、幹勁、韌勁,也是城市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們身上的精神底色。

企業家群體裏麵,則選取了大連冷凍機廠的原廠長張和,他率先在大連搞了廠長負責製試點,體現了大連工業敢為人先的氣質;大連重工起重董事長宋甲晶,在中國第一個全員引進日式管理,彰顯了大連工業與國際接軌,海納百川的胸懷。